如今機器人龐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對于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是像汽車產業那樣陷入國內的群雄逐鹿,還是像高鐵產業贏得戰役一樣揚帆出海成為中國制造新的名片?
對于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的中國,正在借助世界的力量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據統計,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約為25萬臺,2017年機器人銷量將超過10萬臺,預計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與保有量將分別超過15萬臺與80萬臺,到2025年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和樂觀的市場前景,各路豪強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工業機器人群雄逐鹿格局悄然顯現。以庫卡、ABB等四大巨頭為代表的外資巨頭加速中國本土化布局,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在外企紛紛通過本土企業使得自己更加適合中國市場生態的同時,國內大小企業也在紛紛搶灘。
而各路機器人公司信心滿滿,政策扶持力度同樣開始加碼,到2020年,中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在高端市場的產品占有率達到50%以上。
雖然我國人力成本上升、工業機器人成本回收期的縮短、工業機器人密度的差距都將維持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景氣度,中國還將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工業機器人國家。但市場雖大,依然以小散打天下。因為市場熱度雖空前高漲,正在發展的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在核心技術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彌補。
比如:日本在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方面具備較強的技術壁壘,德國工業機器人在原材料、本體零部件和系統集成方面有一定優勢。而中國工業機器人雖然發展迅速,但是仍處于工業機器人生產的產業鏈下游,多數廠商承擔系統二次開發、定制部件和售后服務等附加值低的工作。
而在十五位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企業占據了11席,在專利技術方面的競爭優勢明顯。全球相關專利申請量Top15的排名中,中國國內專利申請人無一上榜,顯然中國國內企業與國際巨頭之間的技術實力差距明顯。所以,由于在減速器、伺服機等核心零部件技術上的差距,國內廠商往往對國際廠商的依賴度非常高,采購溢價十分嚴重,這直接束縛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進一步突破。
不過,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但是機器人高端產品、進口依存度仍然很高,自主創新能力仍急需加強,這也就限制了國產機器人企業分享中國機器人龐大市場蛋糕的機會。所以中國又該如何搶占市場呢?一:國產機器人品牌的崛起,迫使進口機器人價格整體下跌,在降低價格的同時,市場占有率得到有效提升。二:國產機器人企業要想彎道超車,爭奪國內市場蛋糕甚至將中國機器人輸出海外,除了在關鍵技術層面取得突破之外,國家政策力量的背書同樣重要。
工業機器人與汽車工業和高鐵行業一樣都是技術含量高、難度大的現代工業,涉及的門類極多,有各種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壁壘,后發國家想靠自由競爭趕超難度可想而知。此時國家力量的介入將有助于工業機器人領域避免重復之前的教訓。
所以國產機器人品牌要想在世界中獨占鰲頭,揚帆出海就必須先搶占市場,在技術方面不斷完善與創新,做到獨自運營,完全自主化,同時在個人專利上搶占一席之地,當然這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幫助。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