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12月初,京津冀地區發生空氣重污染過程,從廣州到北京出差的葉敏感到“空氣里有一股嗆人的味道”。“天空灰蒙蒙的,感覺污染已經到了爆表的水平,但手機APP顯示的數據卻沒想象中嚴重。是不是數據不靠譜啊?”
霧霾天氣頻頻來襲,空氣質量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很多人早晨一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看今天的空氣狀況。空氣質量數據到底靠不靠譜?能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嗎?近日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監測網絡
一個城市的某個點位與其他點位數據趨勢不一致,就會報警。
在一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記者看到,這里豎立著多臺采集空氣樣本的儀器與采集管。采集管身形細長,戴著傘狀的帽子。這些就是采集空氣的采樣儀,空氣采集后分流進不同的監測儀,包括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PM10、PM2.5六項污染物。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宮正宇告訴記者,監測數據在這里產生后,立即“一點三發”,分別給城市站、省站以及總站發送,原始數據第一時間直傳總站。為了保障空氣質量,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建立了不少于三級的質量控制體系,包括國家質控平臺、區域質控實驗室、監測實驗室等,可實現空氣質量監測指標量值溯源和比對。
1436個國控監測站都建立了遠程質控系統,具備變化留痕、異常報警等功能。“一個城市有若干個監測點位,在同樣的天氣狀況下,點位數據的趨勢應該是相同的,如果某個點位與其他點位數據趨勢不一致,就會報警。”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傅德黔說。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都開展了包括PM2.5在內的6項主要空氣污染物監測,并實時發布監測信息。
空氣質量監測數據至關重要,公眾可以通過數據了解環境質量現狀,遇到重污染天氣做好防護;它還是考核一個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的依據,同時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參考。為確保環境監測數據準確可靠,近年來環保部組織各級環保部門進行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
今年2月份,陜西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區環境監測站相關工作人員多次進入國控監測站內,用棉紗堵塞采樣器,造成自動監測數據多次出現異常,影響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的正常運行。目前,5名相關工作人員因涉嫌“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等行為,被警方帶走,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當時總站遠程質控系統顯示該監測站數據出現異常,因此環保部組織監測總站專家進行了飛行檢查,在現場發現了造假證據。”宮正宇說。
“嚴格的質控大大壓縮了造假的空間,使數據向‘真值’逼近,避免監測數據與老百姓實際感受‘兩張皮’。”傅德黔表示,“說老實話,監測的數據肯定會有偏差,但這個偏差一般不會與老百姓感受不一致,也不足以影響考核的準確性。”
(原標題:嚴打監測數據弄虛作假 空氣質量數據是“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