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對大宗商品投資者來說,整個2016年,都處在“雙十一”打折購物的狂歡氣氛中。不斷攀升的大宗商品價格背后,究竟是怎樣的力量在導演這一切?
在日前公布的進口數據中,今年以來大宗商品上漲的幕后推手終于浮出水面:今年前11個月,我國鐵礦、原油等商品進口較去年同期明顯增加。伴隨著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中國需求”又一次通過陡然攀升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顯示了“中國因素”在世界商品定價中的不二地位。
大宗商品“好日子”不期而至
中國證券報記者觀察發現,截至昨日,大宗商品指數報在88點附近,該指數在今年1月19日還徘徊在73點左右。年初至今,指數漲幅超過12%,年內最大漲幅已超過20%。
期貨與現貨永遠是一對親密的兄弟。
根據商務部有關單位近日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6年秋季)》,分商品來看,至今年9月末,英國布倫特原油和紐約西德克薩斯原油期貨價格分別比2015年末上漲30%和31%;9月份,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動力煤價格比2015年末上漲40%;中國進口62%品位鐵礦石平均到岸價比2015年末上漲43%;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六種有色金屬中,除銅僅小幅上漲2.4%之外,其余漲幅達10%-47%。農產品表現嚴重分化,作為工業原材料的棉、毛、油、糖、橡膠等農產品價格都有所上升,小麥、玉米等主糧依然受到供應過剩的重壓,成為2016年以來為數不多的幾種價格下跌的商品。
價格上漲的背后,今年國內外大宗商品貿易也明顯更加活躍。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前11個月,我國鐵礦砂、原油、煤等大宗商品進口量紛紛增加。其中,進口鐵礦砂9.35億噸,增加9.2%;原油3.45億噸,增加14%;煤2.29億噸,增加22.7%;鋼材1202萬噸,增加3.6%;未鍛軋銅及銅材446萬噸,增加4.3%。
上述商務部報告認為,2016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需求溫和回暖,突發事件、資金流動等因素成為引發市場震蕩的主要力量,商品價格總水平呈現區間波動中溫和回升的局面。
在此情況下,私募人士紛紛加入大宗商品“作戰”序列。
上海一家券商宏觀研究人士章瑾(化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從風險回報比角度來看,今年大類 資產回報從低到高排列依次分別為:A股—美股—CRB現貨指數(海外商品)—美元指數—中債—國內商品;國內商品投資回報從低到高則分別為:金屬品種—農 產品—能化和黑色;從海外商品來看,投資回報從低到高分別為:貴金屬(白銀>黃金)—原油—LME銅。
“從今年以來南華綜合指數的走勢來看,供給側結構化改革的威力已經堪比四萬億刺激疊加QE1。”章瑾感嘆道。
根據大宗商品牛熊更迭歷史,前兩次牛市分別出現在2000-2011年、1971-1980年的兩個十年,隨后分別經歷了2011-2015年、1980—1986年的六年左右熊市。
中國“好胃口”牽來商品牛
談起眼下的商品牛,沒有人會避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字眼。業內人士分析,中國需求依然是大宗商品上漲的主要動力,“中國因素”依然是大宗商品市場的穩定劑。
在去年年底發布的中央經濟會議公報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備受矚目,其包含了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五大任務。
伴隨著今年以來該項政策的持續落實推進,大宗商品定價中的“中國因素”又一次醒目地告訴世人它不容忽視的能量。
一位工信部官員指出,從全球制造業來看,中國制造業的產業體系是最為完善的,總共31大門類中國企業都有涉及,這比美國、日本更為健全;從產業規模來看,中國2010年超過了美國,中國制造業產出規模世界第一;從產品來看,全球500多種統計的工業產品里面,中國一半以上產量在全球位居第一。
疊加環保等因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突出,根據可查數據,以動力煤和雙焦為例,今年1-9月全國原煤產量下降10.5%,供給側縮量顯著。相應地,動力煤、焦煤和焦炭期貨價格年內至今分別上漲120%、169%和200%。
多位期貨研究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多類工業品尤其是煤炭、鐵礦等原材料從產能嚴 重過剩過渡到了緊平衡狀態。從領先現貨價格的期貨價格走勢來看,不斷上漲的黑色系價格已經早早地將這一信息傳遞給了市場。一些具有風控意識及先進管理理念 的現貨企業在喘息的同時悄悄積累了實力。
環球同此涼熱。中國商品市場的多頭氣氛得到了外圍市場良好的配合。特朗普勝選提升了美國增加財政刺激的概率;近期公布的美國房地產、制造業等數據總體偏好,歐元區11月經濟景氣也進一步回升;國內一二線城市房地產銷量降幅擴大,總需求仍然較強。與此同時,11月30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達成了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減產協定,國際油價應聲大漲。
投行集體轉向背后存隱憂
“你買螺紋鋼了嗎?”在今年大大小小的投資論壇中,“黑色系”行情已經成為金融人士相互寒暄的一個由頭。
多家券商研究所今年加大了對商品行情的研究力度。中泰證券研究所日前發布的報告就一方面,隨著投資增速的企穩,投資產業鏈上的產品供求關系在得到改善,流動性相對充裕的貨幣環境疊加房地產調控的資金溢出效應,大宗商品市場的金融投機屬性得到增強。另一方面,商品價格仍處于歷史相對底部,長期來看,只要供給側改革力度不減,商品價格將仍有上漲空間。
在國際市場上,近年來一向秉持空頭言論的高盛集團也悄悄改變了風向,該集團日前表示,在全球范圍制造業回暖大環境下,投資者明年應該押注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分析人士稱,這是高盛4年多來首次推薦加重對該資產類別的押注。此外,花旗、匯豐、巴克萊等多家國際投行紛紛表示看好2017年大宗商品走勢。
但這在增強投資者對商品牛市信心的同時也引發了擔憂。
章瑾就表示,最近多數研報都在一致看好明年的A股和商品,海外市場對于“川普邏輯”也仿佛形成 了一致預期;但美國大選的案例說明一旦市場觀點過于集中,那么同向頭寸就變得非常危險。對于基本面的解讀往往帶有主觀因素,而數據本身永遠是最為客觀的素 材。她認為,后期應該更加謹慎地用數據去驗證上述牛市邏輯。
對此,部分研究人士指出,整體來看,全球經濟依然未走出疲弱的境況,大宗商品最大的進口國中國雖然在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確實推漲了部分原材料價格,但考慮到中國經濟目前結構,在短期內很難實現降低對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的依賴,因此大宗商品價格不會出現大幅反彈。此外,如果未來美聯儲加息的頻次超預期,將會對大宗商品價格構成下行壓力。也就是說,本輪大宗商品牛市天花板或在臨近。
但國金證券指出,商品投資機會仍然存在。“既然本輪周期品反彈的核心邏輯是產能周期的逆轉,那 么這個周期因素就不是一個或兩個品種,而2016年講這個邏輯的主要還是黑色系,所以2017年還會在其他商品中發現產能周期的變化,只是時間先后的問 題。”該公司在近期報告中指出。
方正證券在11月23日發表的研報中也指出,中國經濟可能正在“軟著陸”,2017年會有“二次探底”,但回調幅度不深,中國經濟離增速換擋的底部可能已經不遠了;明年經濟既非復蘇,也非衰退;明年通脹既不會挑戰警戒線,也不會重回通縮,整體溫和。這種經濟失速悲觀預期修復與溫和通脹的宏觀環境對股票和商品十分有利,大類資產輪動再度從債市房市轉向股市和商品。(來源:中國證券報)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