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標志化合物是一類來源于生物體的有機化合物,在原油、烴源巖及現代沉積物中廣泛分布。甾烷及藿烷是沉積有機質中最為常見的兩類生物標志化合物,其生物體的前驅物分別為甾醇及細菌藿烷。由于其化學結構復雜、熱穩定性較強,它們被廣泛運用于有機質演化、成熟度評價油氣源對比、古環境及古氣候研究等領域中。通過索氏抽提從沉積有機質中獲取的可溶有機質是研究地質體中生物標志化合物的主要手段,該手段獲取的即為游離態的生物標志化合物。上述生物標志化合物也可以通過共價鍵的形式進入地質大分子有機質中(如干酪根、固體瀝青),即為鍵合態形式。由于受大分子結構的保護,熱演化作用對鍵合態生物標志化合物的影響較其游離態形式更低,因此鍵合態生物標志化合物比其游離態形式的適用范圍更加廣泛。盡管生物標志化合物被廣泛運用于有機地球化學各個領域,但不同類型生物標志化合物的熱穩定的差異仍然未被充分揭示。此外,已有認識還不能回答對于生物標志化合物賦存形態的差異是否會影響不同類型的生物標志化合物的熱穩定這一問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耿安松團隊在不同形態生物標志化合物熱穩定性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通過人工熟化實驗模擬干酪根的熱演化過程,此外通過目前國際上較為先進的催化加氫熱解技術手段釋放出人工熟化的干酪根中鍵合態生物標志化合物,綜合對比了以游離態及鍵合態形式賦存的甾烷及藿烷生物標志化合物的熱演化特征的差異,并結合以往研究深入探討了造成不同賦存形態的甾烷及藿烷熱穩定性差異的原因。研究認為,不同類型生物標志化合物的化學結構的差異以及其結合進入地質大分子上的方式是造成甾烷及藿烷在游離態和鍵合態形式的熱穩定性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具體來說,對于化學結構相似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其側鏈越長,熱穩定性越差。此外,生物標志化合物主要通過雜原子官能團的縮合反應進入地質大分子結構中,甾類化合物的官能團在其芳核上,而藿烷類化合物的官能團位于其長支鏈的末端(圖1)。當它們進入地質大分子結構中后,其支鏈的暴露程度明顯不同于其游離態形式,從而造成鍵合態的藿烷較鍵合態的甾烷的熱穩定性更強。該研究還指出,對于源自四川盆地二疊系大隆組的烴源巖而言,基于鍵合態藿烷的生源參數在Easy %Ro達2.86%時仍然有效,但基于鍵合態甾烷的生源參數在Easy %Ro為2.27%時已不能指示原始生源信息。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有機地球化學期刊Organic Geochemistry上(Wu, Liangliang; Geng, Ansong. Differences in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hopanes and steranes in free and bound fractions. Organic Geochemistry, 2016, 101: 38-48. DOI:10.1016/j.orggeochem.2016.08.009)。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