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市場評述 > 正文

危廢處理2020年有望達1800多億元 “黃金時代”已經開啟?

作者: 2016年12月08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環境保護部近日公布的《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以下簡稱《2016年報》)顯示,全國危險廢物處理能力明顯提高,截至2015年底,各省(區、市)累計頒發的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經營許可證共2034份

  環境保護部近日公布的《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以下簡稱《2016年報》)顯示,全國危險廢物處理能力明顯提高,截至2015年底,各省(區、市)累計頒發的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經營許可證共2034份,比2014年增加113份,全國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核準危廢處理能力達5263萬噸/年,較同期提高959萬噸/年。

  對此,華融證券分析認為,未來 3年~5 年危廢處理行業有望持續保持高景氣度,危廢“黃金時代”已經開啟。而據中信建投證券預計,我國危廢處理需求未來5年將保持15%的復合增長率, 到2020年危廢處理市場空間有望達到近1867億元。

  但是,“危廢行業健康發展,還需綜合平衡危廢處理能力區域布局,避免有危廢處理企業‘吃不飽’、有的區域的危廢長期堆放得不到處置。另外,將來要重視危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業內人士表示。

  政策、監管加嚴催生巨大危廢處理市場

  “十三五”期間,危廢臺賬制可能全面推行,眾多跨界者強勢進入,搶占危廢處置市場,行業盈利水平較高且盈利率趨于平穩

  近年來,隨著治理危廢相關法規、政策的頒布實施,更多的治理需求不斷釋放。今年6月,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6 版)的施行,推動危廢管理走向科學化、精細化。“土十條”強調要加強工業三廢污染的源頭監控,把危險廢物作為管控重點。

  有業內人士透露,“十三五”期間,危廢臺賬制可能全面推行,危險廢物的違法處置將會得到進一步遏制,危險廢物動態監管逐步加強,管制將更加規范化、嚴格化。

  對此,華融證券分析認為,從市場供需關系來看,目前危廢處置能力嚴重不足,短期內供不應求的現象將持續。供不應求的現狀推高了危廢處置價格,危廢處理市場越來越受到污染治理企業和資本市場重視。

  受行業高景氣度、高盈利率吸引,近年來,眾多跨界者強勢進入,搶占危廢處置市場。根據華融證券統計,除了主營業務為危廢處置的東江環保外,目前已有 14 家上市公司先后跨界布局危廢處理領域。其中,雪浪環境和東方園林通過外延并購快速擴張,高能環境、瀚藍環境、巴安水務、金圓股份等公司也紛紛進軍危廢。

  目前,危廢處理市場盈利水平較高且盈利率趨于平穩。華融證券分析人士表示:“危廢的主要處置手段包括資源化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兩種。資源化利用由處置企業向上游產廢企業付費購買,再把提煉出的資源化產品出售。無害化處置則是處置企業根據政府指導價格向產廢企業收費。其中,資源化利用的產品價格受到金屬價格波動的影響,無害化處置方式由于供不應求,其盈利水平較高且近年來穩中有升。”

  地區間處理能力分布不均衡

  辦理危廢轉移手續時間長,建議構建區域危廢管理平臺,充分發揮企業處理能力,可鼓勵重點產廢企業自建處置設施,釋放市場活力

  盡管目前危廢治理行業還屬于一片藍海。但是,地區處理能力分布不均、協調不力、技術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問題,實際上仍在影響市場活力的發揮和實際處置處理效果。

  《2016年報》顯示,2015年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排在前三位的省份為山東、湖南和江蘇,而實際經營處理規模前三名依次是江蘇省、山東省、廣東省。危廢產生量最多的山東省,其危廢實際經營處理量并沒有排在第一。而危廢產生量第三的江蘇省,其危廢實際經營處理量卻是第一。

  “這幾組比較數據說明,當前,國內危廢產生量與實際經營處理規模并不均衡。”業內人士表示,同時市場上還存在有的危廢處理企業“吃不飽”,有的“吃不完”,有的產生危廢的企業找不到處理渠道等問題。

  《2016年報》還顯示,截至 2015 年,全國各省(區、市)持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設計處置能力為5263萬噸,但實際經營規模只有1536萬噸,持證單位設施負荷率嚴重不足。這也印證了有的持證企業“吃不飽”的現象。

  是否可以嘗試把處理不了的危廢轉移出去,讓有處理能力的地方去做?有企業反映,這一想法在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操作起來并不容易。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危廢跨界轉移需要移出地和接收地各級環保部門審批同意。如果跨省轉移,從移出地到接受地需要經歷縣、市、省等6個層級的審批,一般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在此期間企業的固廢不得不在廠區內一直堆放。

  跨地區轉移危廢流程復雜,審批周期長,也影響了危廢處理市場的拓展區域。對此,“應加強區域危險廢物管理的協調聯動,統一布局區域危廢管理,構建共享、共用、共管的區域危險廢物管理大平臺。”高能環境等企業表示,讓危廢治理企業充分發揮其處理能力,同時可鼓勵重點產廢企業自建處置設施,就地消化,釋放市場活力。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固體廢物處理利用委員會相關專家進一步建議,對全國危險廢物污染突出的行業和地區,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包括危險廢物的產生、處置、利用和相關企業、單位的情況等。在此基礎上,建立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危險廢物管理數據庫,為加強危險廢物管理提供基礎性支撐。

  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置是發展大方向

  重視研發先進適用的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建立健全有效的廢物回收體系是我國資源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當務之急

  由于危險廢物本身的高危性和復雜性,危廢處理業務對技術水平和人才技能要求較高。相比國外,國內的危廢處置技術還比較落后,存在處理設施運行不穩,導致處理能力達不到預期設計能力,或在處理過程中存在二次污染的問題。

  “近年來,危廢處理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隨著工業產品的技術更新,廢物種類的擴充和改變,新的技術也會應運而生,而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置仍是大的發展方向。”華融證券分析人士判斷。

  上述產業協會專家對于危廢綜合利用和資源化利用提出了系統建議,要研究和開發先進適用的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運用關鍵技術成果建設示范工程,加快關鍵技術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提高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水平,實現危險廢物的高值化利用。

  對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要強化“以用為主”的方針,改變過去的“以儲為主”。加大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投入,鼓勵規模化的利用和鼓勵高附加值的利用產品。

  對于資源可回收型廢物,尤其是廢棄的電器電子產品、廢鉛蓄電池等城市礦山類廢物,建立健全、正規、合法和有效的廢物回收體系是我國資源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當務之急。

  另外,“加強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設施能力建設,還要大力加強對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設施管理和技術人員培訓,提升現有設施的運營管理水平。引導規模小、分散的作坊和企業進入到專業化園區,并開展其污染防治專項研究。”業內人士建議。

  相關鏈接

  新危廢項目落地最快需兩三年

  業內人士介紹, 2013 年年底以后,危廢經營許可資質審批權由環境保護部下放到省級及以下環保部門,縮短了資質獲得周期。但一般情況下,新的危廢項目從開始申請到落地投產,最快仍需要耗時 2年~3 年,一般則要 3年~5 年,改擴建的項目也要 1 年以上的時間。

  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在我國境內從事危廢收集、貯存、處置經營活動的單位,須具有危廢經營許可資質。具體來說,又分為危廢收集、貯存、處置綜合經營許可資質和危廢收集經營許可資質。

  一些危廢處理企業建議,應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將危險廢物綜合處置項目經營許可證的審批權限下放至地市級環保部門,增加基層環保部門的權限。

  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全方位參與集中危險廢物處置工程建設,讓大多數企業成為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的積極投資者和紅利獲得者。

  相關報道

  水泥窯可成危廢處置超級替補?

  燃燒充分減少污染物排放,尚處于前期探索階段

  本報綜合報道 “相比專用焚燒爐,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具有顯著的環境效應以及經濟效應。一方面,水泥窯協同處置燃燒過程充分,可減少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廢物中重金屬離子被固化,大幅減少飛灰的產生。另一方面,水泥窯的改建可減小投資規模,同時處置成本顯著低于焚燒。”業內人士表示。

  從需求端來看,我國危險廢物處置能力不足,缺口巨大,短期供不應求的情況無法改變。從供給端來看,國內目前有水泥企業約 4000 家,行業產能過剩、盈利下滑,水泥企業具有轉型環保業務的意愿。

  近年來,國家政策陸續落地,推動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為水泥窯協同處置提出了發展目標。2016 年 2 月,環境保護部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對水泥窯的建設、運行、環保防護等提出了規范要求。

  “短期來看,水泥窯協同處理危險廢物尚處于前期探索階段,存在政策不完善、水泥窯地理位置偏僻帶來的運輸成本較高等一系列問題,但長期來看,水泥窯協同處理方法具有推廣價值,可能在未來形成對現有焚燒等危廢處置技術的有力補充。”華融證券分析認為。

  據了解,在《巴塞爾公約》中,水泥生產過程危險廢物的協同處理方法已經被認為是對環境無害的處理方法。在許多發達國家,危險廢物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已有 30多年歷史。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