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唐志誠研究員帶領團隊針對目前低溫型脫硝催化劑存在的氮氧化物轉化率低、抗硫性能差、形成硫酸氫銨易堵孔、壽命短等問題,設計了一系列催化新材料,成功解決了低溫型脫硝催化劑抗硫、抗水性能差等問題,在低工作溫度區間(200℃~300℃)脫硝效率可達95%以上。
氮氧化物多來源于生產和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燒以及工業生產,其與空氣中碳氧化合物易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太陽輻射減少,進而形成霧霾天氣。氮氧化物還易被大氣中的氧氣氧化,與雨水作用形成酸雨和酸霧,加劇環境惡化。以氨氣為還原劑的選擇性催化還原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和效率最高的氮氧化物脫除方法之一。
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大力開展了燃煤煙氣氮氧化物控制技術,引進或自主開發了一系列適用于煙氣溫度在300℃~400℃范圍的中溫脫硝催化劑。然而,除燃煤電廠外,我國還存在大量的工業燃燒煙氣,如焦爐、玻璃窯爐、陶瓷爐、水泥窯等,其氮氧化物排放量占總量的30%~40%,且存在鍋爐數量大、單臺污染物排放量少、污染物濃度高、排放溫度普遍低于300℃等特點,現有的中溫催化劑及脫硝系統難以處理。因此,開展低溫脫硝催化劑的研發與工業應用勢在必行。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唐志誠研究員帶領團隊研發的新型催化劑完全可滿足低溫型脫硝催化劑實際應用要求。在大量小試研究的基礎上,近日與山東海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該團隊將實驗室小試研究和企業現有的生產工藝有機結合,完成了低溫脫硝用整體式蜂窩催化劑的試生產。在企業現有年產10000立方米規模生產線上進行放大,實現了1噸/批次的放大與連續生產。試生產過程共投料5噸多,擠出催化劑約12立方,所生產的低溫型脫硝催化劑產品合格率達到90%以上,抽檢單元外觀要求全部合格,理化性能要求均優于國家標準。
該低溫脫硝催化劑有望大規模應用于工業燃燒窯爐(如焦爐、玻璃窯爐、陶瓷爐等),降低我國工業煙氣氮氧化物排放量,實現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環境的雙重目標。此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企業合作等項目的支持。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