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貿易壁壘正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手段。高昂的檢測成本對我國廣大中小外貿紡織企業來說是負擔不起的昂貴。”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部主任趙萍在28日的“中歐可持續供應鏈高層論壇”上表示。
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商務部數據顯示,在全球貿易增幅僅為1.7%的背景下,1—10月份中歐貿易額增長2.3%,占同期中國外貿總值的15%。其中,紡織品貿易是中歐雙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對歐盟出口額翻了將近一番。
然而,歐盟不斷提高的環境標準以及逐步擴大的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貿易的帶來的損害不容小覷。
據商務部科技司統計,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因綠色貿易壁壘造成的損失,自2000年開始每年都在10億美元以上,其中歐盟、日本和美國造成的損失合計占到75%以上。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更加呈高發態勢,因綠色貿易壁壘引起的損失增幅在50%以上。2015年歐盟有關方面通報的紡織服裝產品召回事件中,48%是針對中國產品。
歐盟新的環保政策——足跡產品指導目錄(ProductEnvironmentalFootprint,即PEF)試點階段已完成,試點評估報告已提交歐洲議會,進入立法程序。PEF在評估方法和標識認證上全面統一歐盟現有的各種綠色貿易壁壘,從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評價,只有評價結果達到要求的產口才有資格進入歐盟市場。一旦實施,意味著歐盟的綠色貿易壁壘將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據了解,歐盟平均不到2個月就更新一版“綠色貿易壁壘”法規,內容不斷擴大。據歐盟測算,每一種化學物質的基本檢測成本在8.5萬歐元,一種新的物質檢測花費在57萬歐元,近2000種禁用、限用物質的檢測成本。
趙萍表示,中國紡織外貿企業多數通過接受生產訂單的方式加入到國際供應鏈中,這種模式較為被動,一旦主要發達經濟體開始采用更為嚴格的綠色指標,中國的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不能達標,就會被控制著供應鏈的跨國企業毫不猶豫地替換掉。對我國沒有自主品牌的外貿紡織企業來說,可能面臨的就是斷崖式的訂單下跌、營收損失甚至企業倒閉。
“流通交易環節多渠道、如各類代理商、線上線下多種銷售渠道之間庫存不能共享,整個供應鏈的成本會大大提高。如何通過綠色供應鏈推動上游供應商加強耗材改進、低碳環保是提高供應鏈效率的關鍵。”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傅兵說。
中國貿促會會長姜增偉認為,優化紡織行業的可持續供應鏈將進一步提升中歐貿易規模,不僅有利于中歐貿易發展,對引領全球貿易走出低谷也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聯合國環境署和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共同發布了《中國紡織品可持續供應鏈行動方案》。根據方案,將實施可持續標準體系建設、生產智能化、創新設計、綠色品牌建設四大工程,在紡織品供應鏈每個環節上加強對紡織品、紡織智能制造等標準的制定等,力爭到2036年,我國紡織行業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可持續生產標準體系。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