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機器人技術可謂是賺足了眼球。每個人都對機器人津津樂道,有的人期望機器人能夠代替人類來從事一些辛苦的體力勞動以解放人類的思考和創造能力,有的人害怕機器人會比人類更聰明這一反烏托邦式的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機器人更多的是科幻幻想的產物,但本文作者JennyLee(GGVCapital的管理合伙人)認為現在,機器人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自主機器人將很快大量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并承擔人類的部分工作,所以她認為現在是投資或創辦機器人企業的一個好時機。
作為一個前沿尖端科技公司的長期投資者,我發現現在已經出現了一個讓機器人進入我們主流生活的完美契機:低成本傳感器;開源機器人軟件;3D打印;人工智能實現突破;對于“智能”設備越來越高的社會接受度。與此同時,機器人領域資本投資額達到歷史新高,人們對于自動化技術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對于具有國際眼光的企業家來說,現在是創立一個機器人企業的絕佳時機。
投資機器人領域可能是最近才興起的一股潮流,但是在此之前三十年左右的時間,我一直在從事自主設備的建設和投資工作。建設工作是由于我大學主修無線通信和控制系統方面的知識,所以在20年前設計了我的第一架無人機。投資工作是由于作為一名風投人,在過去十年時間里我一直致力于投資前沿科技領域企業,其中包括中國優秀的制造業企業以及美國一流的營銷和設計企業。在此期間,最讓我感覺興奮的是2013年,我遇見了航空科學家和夢想家胡華智,他也是無人機企業億航的創始人。億航研發的全球首款可載客無人機億航184能夠承載一位乘客,續航時間達23分鐘。2014年底,GGVCapital向億航投資1000萬美元,并在今年夏天見證了它的首次載人飛行測試。大約一年之后,Uber也正式開始了自主車輛的研發工作。
機器人領域企業融資情況
據CBInsights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機器人領域企業獲得融資總額達5.87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發展勢頭強勁,預計2016年融資額將再創新高。除了對機器人企業進行投資之外,風投機構也向人工智能技術領域進行投資,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賦予自主機器人“思考”能力。僅2016年第二季度,人工智能技術企業獲得融資額便超過10億美元。美國投資者看到了機器人初創公司的巨大潛力,除了美國企業之外,他們也大量投資了中國的硬件初創企業。與此同時,中國投資者已經見證了華為、小米和AAC等硬件獨角獸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成功事例,所以也熱切期望能夠為中國和海外地區的下一代機器人硬件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中國需求提供機遇
在GGVCapital,我們認為機器人行業有兩個具有特殊前景的細分領域:工業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目前,中國市場是這兩個領域企業發展的最大潛在市場。創建下一代機器人,特別是與工廠車間人員一起工作的協作機器人,這樣的初創企業要尋找的進入中國大規模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機會,可以說已經近在咫尺。
全球工業機器人技術領域已經發展成熟,在所有已部署就位機器人中,工業機器人目前已經占到了80%以上。工業機器人主要部署于工廠裝配線環節,其中發展比較成熟的市場包括美國、日本和歐洲。中國政府大力支持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希望能夠利用機器人模塊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與此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經濟體,在中國,每一萬名制造業工人之中,目前只配備36臺工業機器人,相比之下,德國一萬名工人配備工業機器人數量為292臺,日本為314臺,韓國是478臺。2015年,中國制造業企業購買工業機器人數量占到了全球機器人總銷量的28%,在未來幾年內,中國企業將再購買數十萬臺工業機器人設備,以應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挑戰。像庫卡(Kuka)、發那科(Fanuc)、安川(Yaskawa)和ABB這些比較成熟的機器人企業是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Grabit(開發以靜電吸附物體的機械手)、Rethink和LifeRobotics這些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正大步邁進,將成為這一領域的重要競爭力量。
服務型機器人主要為餐廳、賓館、辦公室、醫院和家庭執行設置任務,在中國還處于一個新興市場階段,但是對于初創企業來說發展潛力巨大。同樣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餐廳和酒店希望能夠部署服務型機器人來提高長期利潤。服務型機器人可以在建筑物內部運送物品、將食物和包裹從貨車到達處送至客戶門口、上菜、在醫院為住院病人送藥、在倉庫檢索商品貨物、扮演接待員角色或是與小孩進行互動等。雖然在早期階段,Fetch(揀貨機器人)、Savioke(Relay酒店用機器人)和Keenon(與兒童互動的微型機器人)等初創企業已經實現了服務機器人的商業化部署,在未來5至10年內,服務機器人領域仍然會出現一些突破型企業,尤其是在美國和中國,甚至會有幾家“機器人獨角獸”企業。
投資機器人:投資回報率怎么破?
同其他前沿技術一樣,機器人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要大規模部署同樣面臨著障礙和挑戰。在工業領域,很容易預測潛在的回報率,因為機器人在制造業已經應用了很長時間,所以要權衡是否值得投資機器人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工廠管理人員可以將當前勞動成本與部署機器人后勞動成本相比較,或者是對現在生產率與部署機器人后生產率做一下對比。投資人也可以依據類似的指標,來評估工業機器人企業的盈利潛力。
但是,在新興服務機器人領域,仍然無法明確預估未來回報率。對于像家用自動化和玩具機器人這種消費型服務機器人來說,必須要對大眾市場具有吸引力,同時價格要低,并能給消費者帶來明顯的益處。但是目前,大多數消費型服務機器人并沒有達到這三個標準,對于大眾消費者來說“太貴”、“太技術化”或者是沒有“必須要買”的明顯益處。對于那些在企業(包括辦公室、倉庫、醫院和零售店等)應用的服務機器人來說,投資回報率相對比較容易預測。如果服務機器人能夠降低勞動力成本,幫助工人提高生產率,或是增加吸引客戶的新服務項目,那么就比較容易預估它的貨幣價值。
全球合作
下一個機器人獨角獸初創企業會在哪里出現?最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這個機器人獨角獸企業具有全球化性質,又充分結合并利用到中國、美國、以色列、德國和日本的技術力量優勢。由于機器人實質上來講只是硬件、傳感器和軟件三方面的技術集成,在制造業和供應鏈物流方面擁有更多專業知識的中國初創企業更有可能實現全球范圍的成功。但是,中國初創企業只有利用美國或以色列的工程、市場營銷和銷售人才,并同日本和德國這樣世界領先的機器人經濟體的成熟企業合作,才能搶占全球市場份額。這一條同樣適用于美國機器人初創企業,他們都需要先放眼全球,立足全球思維。無論總部設在哪里,首個機器人獨角獸企業可能會有覆蓋全球的運營或合作伙伴。正如GGV最近投資的一家機器人企業Vincross,總部設在北京但是正在美國創建團隊。
在市場份額進行基礎技術性轉移之初,機器人行業為初創企業獲取市場份額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遇。下一代工業機器人和新興服務機器人將需要低廉的傳感器、雷達、3D打印機、語言和圖像處理技術、相機和人工智能軟件,以有效降低成本促進大規模廣泛應用。如果企業家和風險投資者現在能夠關注于創建和投資這些核心構件,未來十年內我們應該能夠在諸多行業中看到數以百萬的新機器人投入使用。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