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一國之脊梁。經歷國際金融危機的滌蕩,力圖搶占下一輪發展制高點的全球諸國,不約而同吹響了回歸制造業的沖鋒號——從美國全力打造制造業創新網絡到德國力推“工業4.0”,從“數字印度”的提出再到備受矚目的“中國制造2025”……一場打造先進制造業的爭奪戰,正在全球上演。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幾十年風雨兼程,中國已然站在全球制造中心之位,但依然面臨著由大變強的重任,這也是奮進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的中國,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黃海之濱,齊魯要地,一篇旨在變革觀念、創新超越的制造業突圍記,正在這里悄然書寫——青島,這座承載百年制造業基因的中國名城,改革開放后哺育了一批像海爾、海信等全球級制造業明星企業,如今又開啟了以創新引領發展的新航程。
在這里,可以感受到顛覆性管理探索的震撼;在這里,可以觀察到大跨度科技變革的突破;在這里,可以體會到前瞻性戰略布局的眼光;在這里,可以被敢于創新的堅韌意志所感染。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今日之“青島制造”正以勇立潮頭的姿態,迸發出蓬勃活力,搶占先進制造業的戰略高地,也為當今制造業發展帶來新的啟迪。
顛覆傳統模式“脫胎換骨”——捕捉“互聯網工業”時代的新機遇
“不僅僅是海爾,我認為所有的制造業企業,都應該向體驗經濟轉型,這是一個方向,從規模經濟轉向體驗經濟。”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
面對洶涌的互聯網大潮,張瑞敏近年來一直在思索、探尋,甚至每年都要讀一百多本書而求解。“互聯網帶來的最大挑戰是零距離,互聯網時代要么你擁有平臺,要么你被平臺擁有,要把每個用戶的需求和供給連接起來。”
顛覆傳統,海爾把這種供需對接稱為“人單合一”,全力向互聯網工業進軍——過去幾年里,海爾集中做了一件事:去掉1萬多人的中間管理層,把過去30年辛辛苦苦打造的“航母”,解構成一支并聯“艦隊”。“現在海爾只有三種人,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張瑞敏說。
每個人都可以依托海爾的平臺進行創業,每一個產品都能迅速根據用戶需求進行調整。今天的海爾已慢慢演變成一個“生態圈”,匯聚了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共7萬多人,已誕生470個項目,匯聚1322家風投公司。
海爾的探索,其實是一種危機下的倒逼。猶如蘋果手機橫空出世讓“巨無霸”諾基亞迅速落幕,猶如奇虎360推出免費業務對其他傳統殺毒軟件造成致命打擊一樣……在互聯網時代,顛覆式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一旦出現,往往從最想不到的維度,對傳統企業發出致命的“降維打擊”。
“對傳統企業、尤其是家電企業留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張瑞敏預測,一個新的物聯網時代很快到來。海爾的選擇,被納入了哈佛商學院的案例。世界知名的互聯網觀察者凱文·凱利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制造業都將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迅速靈活轉型,產品將更加個性化。業內專家認為,在當前“去產能、降成本”的關鍵階段,制造業生產中效率不高、產能過剩、成本高企等一系列問題,也都可以從與互聯網融合中找到解決方法。
“制造 互聯網一定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誰善于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個大趨勢把握住,誰就能把握住全球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
每一次科技變革的突破,總會對傳統生產制造躍升留下鮮明的印記。每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聲,總有一批敢于吃螃蟹勇于創新企業的身影。如果說海爾在重構現代工業的創新方式和組織體系,那么位于青島即墨市的服裝企業——紅領公司則通過用互聯網重塑生產流程,破解了工業批量生產與個性化定制的悖論。在紅領魔幻工廠里,將西服定制從個性設計到成衣配送壓縮到7天,實現了業內難以奢望的“流水作業”。
“這是一套方法論,目前已有幾十家企業出資前來購買轉型的解決方案,我希望能復制到多個產業。”紅領董事長張代理雄心勃勃。
與“彎道超車”所不同,像紅領一樣敢于顛覆創新的青島企業家們更注重“換道超車”。“這一套做法,顛覆了傳統企業基本的邏輯,重塑了一套工廠運行架構。如果說,紅領這樣的傳統企業都能升級,其他產業更不必愁了。”張代理說。
新工業革命正在開啟。諸多業內人士認為,智能制造將成為制造業變革的核心,最典型的就是批量化個性定制生產。“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滲透性和實體經濟的結合,帶來了一種新的迭代式創新。紅領的創新,將為新一輪的產業變革和結構重組帶來示范。”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說,“互聯網 先進制造業 現代工業”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青島已于去年實施“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力圖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與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經濟發展新形態。“在國內率先提出打造互聯網工業強市,這是當下青島工業轉型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經濟步入新常態,工業進入轉型的關鍵階段,這也是一場生死之戰。”青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項陽青說。
當前,互聯網工業“青島現象”已嶄露頭角。除海爾、紅領等公司領跑之外,全國領先的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正著力打造“服務生態圈”、青島軟控股份[-0.08%資金研報]公司的輪胎生產管控一體化系統讓人耳目一新……
2015年工信部公布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青島的海爾、紅領、賽輪金宇三家企業入選,入選企業數在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一。2016年,中車青島四方股份[-0.10%資金研報]、雙星集團兩家企業又上榜。
“未來制造企業一定是和互聯網交融的。內部業務更加互聯網化,公司治理結構更加扁平化,制造業企業都要與互聯網對標、協同起來,以適應當下快速迭代、快速改進的新趨勢。”凱文·凱利說。
有了金剛鉆方攬“瓷器活兒”——依靠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
技術的一小步,產業的一大步。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如何依靠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帶動產業轉型升級,開拓新的藍海,是橫亙在全球制造業面前的一道難題。在經濟下行、利潤壓縮,不少制造企業開始轉向金融資本、投資地產的時候,依舊在顯示技術等領域深耕的青島海信集團似乎顯得有些“固執”。
國慶前夕,海信剛剛在紐約舉辦了大尺寸戰略暨大屏新品發布會,今年圣誕季前后這些新品將在美國登陸上市。美國是全球高端市場,海信已在此累計銷售了500萬臺電視。在美國近期發布的業內獨立第三方評測機構同類產品消費滿意度報告中,海信首次沖入美國前四大品牌。
“靠過硬的技術,方有‘看到未來’的能力。”海信集團副總裁湯業國說,海信不僅把彩電“吃透”,占領高附加值市場,還將尖端的顯示、傳感技術另辟蹊徑,應用到產業市場,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城市智能交通連續七年國內市場第一、寬帶接入網光模塊連續五年全球市場第一、智能商業支付中國第一、布局可視化醫療……在電視、冰箱等家電領域被消費者熟知的海信,正通過技術革新,展露出別樣的風采。
從追趕到引領,幾十年高速發展,海信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技術立企”的座右銘。“這些‘第一’的背后是企業十年以上的積累,更是對產業轉型的渴望和未雨綢繆。”湯業國說。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不同國際一流對標,不站在全球巔峰上衡量自身,不找到自身的稟賦優勢所在,無論是誰,都將在這一輪競爭中被遠遠甩在后面。專家普遍認為,未來一段時期,全球制造業增速的回升將以不平衡的方式實現,那些率先在重大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并實現生產組織模式變革的國家,將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占得先機。
青島科技局局長姜波說,要抓住機遇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型企業,中國制造的格局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位于青島嶗山區的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腐蝕防護與水處理技術及產品研發、設計的高科技企業,擁有國家腐蝕控制領域最高資質,編制了該行業80%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綜合市場占有率達40%。
雙瑞公司相關技術也是“異常了得”:電解制氯產業市場占有率在國內核電領域達90%、火電領域達70%;是國內唯一采用電化學技術的污水處理系統供應商;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產品獲得了世界七大權威船級社及主管機關認證,銷售業績在全球名列前茅……
雙瑞的輝煌正是得益于“技術創新”的秘訣——雙瑞公司依托國家級“海洋腐蝕與防護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秉承“生產銷售一代、研發認證一代、預先研究一代”的技術創新理念,在鞏固和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產品。
技術創新,已經在今天的青島掀起新浪潮,并持續鼓帆激波——從專利數據上看,青島發明專利在過去5年間增長了16倍,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了7倍,技術交易額增長了6倍;從創新載體上看,青島規劃并實施了“三個千萬平米”:能容納上千家科技企業的1000萬平米的科技孵化器,有著1000萬平米的軟件產業園,能吸納頂尖級人才的1000萬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從創新支撐上看,青島實施“四系”加強高端創新資源集聚:高校系,青島已和國內知名的24所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或建研究中心,或建研究生院、分校;央企系,主要吸引中央企業在青島聚集,實現落地生根;中科系,重點推進中科院科教融合基地、中科研發城、中科院青島分院等建設;國際系,把像德國史太白等世界知名的研發機構向青島匯聚;
承繼著百年傳統制造業的基因,如今青島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也是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不再陶醉于自己的“紅瓦綠樹”,不再沉溺于曾經的輝煌,立足于國家實驗室等頂級創新平臺,青島已經將自己的目光瞄準世界一流創新城市。
依靠技術創新,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這座城市決策者的謀略方向、施政目標。“從總體來看,青島制造依然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但要向前突破,必須要堅定不移地走創新之路,努力掌握核心技術,我們有這個決心,也有這個信心。”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說。
弄潮兒當向濤頭立——發展新興產業重塑新格局
“我們需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一切尚在開始。未來20年最偉大的產品,最火爆的產業,也許還沒問世。”凱文·凱利說。“300001”,碩大的股票代碼標注在青島特銳德[-0.75%資金研報]公司的展廳上,提醒著每一個來訪的人:青島特銳德公司是中國創業板第一股。
乘著鐵路提速和高鐵建設的東風,特銳德在短短數年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箱式電力產品系統集成商和箱變研發生產企業,擁有世界首創的110千伏城市中心模塊化智能變電站、太陽能光伏一體化箱變、有軌電車智能箱變等創新產品,目前也正在全力向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布局。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期,抓住風口往往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瞄準技術前沿,把握產業變革方向,拓展新興產業增長空間。今后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由目前的8%左右,上升到15%。“新興產業將迎來一波大潮,這會不斷催生出新產品、新行業。它不僅是一個城市、也將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戰略制高點。”姜波說。
除了新能源,機器人、石墨烯等新興產業近年來也在青島風生水起。在雙星集團逾萬平方米的輪胎生產車間里,忙碌的機器人來回搬運原料,輸送到設備上壓制成胎胚。偌大車間里,11種128臺智能機器人分布在各個生產線上。輪胎生產環節中的分揀、檢測、輸送和倉儲均由機器人完成。
這是今年6月雙星集團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化生產線,被譽為全球首個商用車胎工業4.0工廠。智能化的生產流程使勞動強度降低60%以上,勞動生產率是過去的3倍以上。
不僅用機器人,而且還生產機器人。今年雙星集團和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制造商瑞典ABB集團簽署協議,ABB-雙星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創新中心已在青島高新區安家落戶。
項陽青介紹,青島高新區已成為國內首個“國家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也齊聚于此。到今年上半年,青島落戶機器人項目66個,其中直接從事與機器人及相關配套項目40個,總投資超過116億元。
立泰山之巔方為壯闊,居海洋之畔方觀波瀾。
依海而興的青島,有著約800公里的海岸線,近海海域1.22萬平方公里,有著廣袤的海洋資源,一批圍繞海洋做文章的新興產業臨海而起。
去年底,我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正式啟用,也為我國海洋發展提供了新的科技引擎。“我們15個功能實驗室涵蓋了國內所有的海洋重點學科。”在青島市工作生活40余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理事長管華詩表示。
青島市集聚了實力雄厚的海洋科研人才資源,擁有全國30%的海洋科研機構,50%的海洋高層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兩院院士,各類海洋專業技術人才達5000余人。
“善弈者謀勢”。如今的青島借助雄厚海洋人才實力、國家深海基地等頂級優勢,正在全力向深藍時代邁進。就在2015年,青島已率先發布了“海洋 ”發展規劃,向深藍時代進軍,一批領先企業正在崛起——青島明月海藻集團主導產品海藻酸鹽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目前正向海洋功能食品、生物醫用材料等產品全力升級,又將邁入新的跨越期;青島中皓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海水魚類膠原蛋白為主要材料制成的角膜載體支架,開創了海洋生物材料應用于人體器官重建領域的先河;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發的國產新一代水下焊接與切割、鈦合金厚板焊接設備即將進入到量產階段,將改變我國依賴進口的局面;海洋監測儀器儀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海洋環境保護……一個又一個創新成果在不斷涌現。
據初步核算,僅今年上半年青島就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042億元,增長12.3%,增速高于GDP增速4.9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上升到23.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4.4%,為青島市產業調整提供了足夠的“底氣”,也增添了全新動力。
大國裝備夯實“發展基石”——以戰略眼光謀劃新空間
高端裝備,國之重器,也是衡量一國制造業水平的關鍵標準。在青島中車四方廠區內,至今仍擺放著一臺64年前“八一號”蒸汽機車原型,這臺機車濃縮著青島重型裝備制造業的滄桑與輝煌:
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國內可統計的火車機車有4000多臺,但卻沒有一臺是中國人自己制造的。歷史選擇了青島。1953年,新中國第一臺機車“八一號”在這里試制成功。“八一號”的誕生,奠定了新中國機車工業變修為造的重大轉折。昔日的老四方機車廠,如今已成為馳名中外的“高鐵搖籃”——從這里駛出的CRH380A,創下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高鐵運營試驗第一速,這里開出的高速動車組,超過1000列。
“青島制造既有傳承,也有創新,每一個城市的制造都是在不斷總結中前進的。”青島市社科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張樹楓說,青島不僅有著輕工業的輝煌,更有著重型裝備制造業的傳承基因。
大塊頭有大智慧[0.58%資金研報],發展高端裝備凸顯一個城市的長遠眼光。約90米高,4條可升降的樁腿,可供數百人吃住的海工平臺……這樣的一個個恰似“變形金剛”式的龐然大物,就坐落在青島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內。
“這一個平臺,其售價就好比一架波音737飛機。”青島海西重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國慶說:“大型高端裝備正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也能搶占制造業的高地。”目前,海西重機在造的還有3座110米電動齒輪齒條升降式海工平臺,將分別于今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交付,并于8月份新簽訂了6座自升式海工輔助平臺建造訂單,是目前國內手持訂單量最大、成功交付海工平臺數量最多的海工服務平臺生產制造企業。
船舶制造,最具海洋氣息的工業符號,集多種產業門類于一身,也衡量著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工業水平。山東半島處于日本、韓國和中國構筑的世界造船業“金三角”地帶,青島造船業的崛起,占盡天時地利。
“具備世界眼光,立足國際前沿,邁向全球市場”——這是青島發展船舶等海洋工程的思路和目標。近年來,青島市先后引進中船重工集團、中國海洋石油[1.65%]總公司、中國石油[0.27%資金研報]天然氣集團等船舶和海洋工程領域最強“國字號”企業,以及三菱重工、瓦錫蘭等造船和研發配套的國際大公司,投資億元以上的船舶重點項目超過10個,總投資達到200億元,已完全具備建造10萬噸級FPSO(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俗稱“海上石油工廠”)、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海上采油平臺上部模塊等高端產品的能力。
依托技術創新,一大批高端裝備從青島走向海內外,一批“大國重器”從這里走向全球,“青島制造”顯示出大國重器的高端水平。
作為高鐵,中車四方累計在新加坡獲得916輛地鐵車輛訂單,實現我國首次向發達國家出口高端地鐵車輛;作為高端海工裝備,今年上半年由中海油青島海工承建的俄羅斯亞馬爾LNG建造項目的三個核心工藝模塊順利裝船并將運往北極。這是中國首個自主設計建造的液化天然氣核心裝備,也是中國首次對外輸出LNG核心工藝模塊,標志著“青島制造”已順利打入國際高端油氣裝備市場。據青島市經信委介紹,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達1769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430億元,同比增長10.9%,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
立足青島,放眼全球,“青島號”制造業的這艘大船正在全球競爭中乘風而行,承載著在制造業前沿領域中實現領先的重任,也正努力在未來制造業版圖鐫刻上“青島制造”的新標簽。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