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每每提及化工園區,映入腦海的便是一排排聳入云天的煙囪,那種“任性”和氣勢,即便是坐在車里路過,都使人情不自禁的屏息蹙眉。
然而隨著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化工園區也作出了不少改變。最近中國工業報記者有機會參觀了魯西集團的聊城產業園,讓記者對化工園區的印象產生了極大的改觀。
藍天白云,楊柳依依,這是對魯西聊城產業園的第一印象。魯西集團副總經理張文告訴記者,園區所有的廢氣和外排水均經過無害化處理,安裝的在線測量設施可實現集中監控預警,廢氣、廢水全部實現了達標排放。
魯西產業園取得的成績并不是一蹴而就,2004年,魯西為積極響應市政府“退城進園”號召,便開始積極展開化工新材料園區建設,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面積7平方公里,經歷了危險品企業搬遷、智能工廠、智慧化園區三個階段,走出了一條“集約化、一體化、園區化、智能化”的發展之路。
集約化優勢明顯
園區內九層高的停車樓十分引人注目,魯西集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園區內不僅有停車樓,還統一規劃和建設了水、電、氣等公共輸送管廊,能源、物流、消防、通信、金融、培訓、檢驗等公用服務機構一應俱全。
除此之外,園區內各裝置間產品互為原料,產品與原料實行管道密閉輸送,不僅確保了安全也降低了物料損耗和運輸成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煤、鹽、氟、硅和石化的產品鏈條,使園區內再利用成本下降了6%以上,整體結構集約化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園區還可根據各產品的市場情況及時調整出產品比例,集約化的運作實現了統一的調度管理。
智慧化體系完備
魯西產業園的運營指揮中心著實讓記者震撼,超大的屏幕占據了整個中心大廳的一面墻,屏幕上各個模塊區域標注得很是清晰。
為了能對園區內的安全、環保和能源進行一體化監控,運行指揮中心配有環境預警、安全管控、能源管理、應急聯動、智能安防、三維數字化園區、華為4G專網等一系列智慧感知系統。“園區還建設了5座華為4G無線專網基站,以便園區的全方位管理和及時應急,”魯西集團副總經理張文如是說。
在智慧化應急方面,園區有64個應急預案,啟動時應急救援中心可與實時數據庫、火災報警系統等進行聯動,接警后預案執行系統可實現自動觸發短信給相關人員。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依托物聯網和4G無線等技術,應急響應效率和信息準確率大幅提升,應急出警時間也從2014年的8分鐘縮短至3分鐘以內。
作為環保部“化工園區大氣風險預警體系”試點單位,園區建成了大氣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對監測數據和視頻進行實時監控和實時預警,實現環保事件“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預警、第一時間處理”,環保治理效率顯著。不僅如此,園區還建有統一的電子商務系統———魯西商城,可實現100%端到端的線上交易,價格公開透明,12家銀行支付接口即時到賬。
如此過硬的硬件和智慧的軟件,使魯西列入2016年工信部認定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且被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