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市場評述 > 正文

中國碳市場進入沖刺階段

作者: 2016年11月22日 來源:中華機械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在拒絕承認氣候變化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將于2017年啟動的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格外令人矚目。中國的這一舉措這不僅是中美雙邊氣候談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或許也是巴黎協定生效后最受關注的國家氣候行動之一。  
中國碳市場進入沖刺階段

  在拒絕承認氣候變化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將于2017年啟動的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格外令人矚目。中國的這一舉措這不僅是中美雙邊氣候談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或許也是巴黎協定生效后最受關注的國家氣候行動之一。

  多位專家告訴中外對話,中國碳市場不會一開始就達到完美,還需要幾年的成長時間來逐漸展現其減排效果,而當下最重要的是迅速建立市場機制,然后在運行中學習、完善。

  規模空前

  毋庸置疑,中國全國碳市場最引人關注的是其史無前例的交易規模。簡而言之,2017年中國碳市場啟動初期的年度分配碳配額總量規模大約在30-50億噸,比當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歐盟碳交易市場(EU-ETS)的20億噸左右要大很多。2015年全球80%的碳交易都發生在歐盟碳市場,中國碳市場的加入將極大改變這一局面。

  根據國家發改委今年1月下發的通知,首批進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企業限定在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行業。這些行業中的企業,只要年耗能達到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就必須參加碳交易。經過核算,有七千多家企業符合要求,碳排放總量大約占到全國一半。

  發改委已經在今年10月啟動了碳配額的分配工作。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透露,2017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將完成配額分配,然后碳市場就將全面啟動。

  蔣兆理還表示,碳市場啟動初期價格可能為現在七個試點市場的平均水平(約30元/噸),現貨交易量大約為12到80億元/年。但2020年之后,碳期貨等多元產品會逐漸納入,預計交易額規模可能增加到600億到4000億元。并且,交易也將擴展到八大行業之外,并納入年能源消耗在5000噸標煤以上的企業。

  邊做邊學

  目前中國有7個區域性碳市場試點,布局在地理位置和經濟水平差異較大的內地和沿海區域,到2015年底涵蓋了超過2000家企業,年發放配額總量達到12億噸。

  與歐盟碳市場近6年的前期準備不同,中國的碳交易區域試點在接到發改委通知兩年之后即啟動。2013年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天津試點市場開始操作,武漢和重慶也在幾個月內啟動試點。也就是說,時間最長的試點市場也只有3年運營經驗。

  試點項目顯示不同地區的試點運作狀況存在明顯的差異。一方面,不同地區碳市場的成交價格差異較大。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介紹,只有北京的碳價格是穩定在50元/噸左右,廣州和武漢的碳價格則只有10-20元。

  另一方面,不同市場的規范化水平差異也不小,體現出不同區域間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磐石環境與能源研究所的林佳喬認為,重慶和湖北碳市場就明顯體現出培訓的不足,企業既沒有真正理解碳市場,對待排放數據也不夠認真。相比較而言,上海市場的機制設計和企業培訓方面就做得很不錯,值得其他市場借鑒。

  對于交易量規模翻了幾十倍的全國碳市場,蔣兆理提出,試點工作得到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法制越完善,碳市場秩序越好。

  目前規范碳市場的是2014年頒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管理暫行辦法》,只是發改委的部門規章,約束力較低。正在擬定中的《全國碳排放交易管理條例》為國務院條例,具有更高的約束力。

  但也有專家認為可以邊做邊學,在實踐中逐漸完善碳市場規則。碳交易咨詢公司中創碳投戰略總監錢國強表示,全國碳市場的前3年可以算是試運行,不必對初期碳市場可能出現的問題過于擔憂。

  “你不讓一個孩子下水而天天對他講怎么游泳,他是學不會的。市場一旦起來了,它會發現問題,自己去糾正完善。如果不啟動很多問題你不知道,永遠討論不完,對現實沒有幫助。” 錢國強告訴中外對話。

  ​

  配額分配的學問

  排放配額的計算和分配是維持合理碳價的關鍵因素,也許也是一個碳市場最重要的規則——歐盟碳市場出現的配額過剩而碳價格大幅下跌的狀況證明了這一點。錢國強認為,歐盟碳市場是通過立法制定今后多年的碳配額分配方式,制定以后修改很難;中國采用的則是每年根據產量調整一次配額的方法,留有調整改善的余地。

  中國碳市場的配額分配法,具體來說,是一種動態的基于行業基準線的配額分配方式。行業基準線是該行業要達到減排目標需要實現的排放強度,在實踐中,這一系數將參照行業減排表現領先企業的抽樣數據計算獲得。企業將自身產量乘以碳市場管理者公布的當年基準排放強度,就可以大致預估當年將獲得的配額。

  錢國強告訴中外對話,中國全國碳市場也借鑒歐盟經驗,有市場穩定儲備(MSR,Market Stability Reserve)的機制設計,用以調節碳市場的流動性,即在市場配額過剩時收回,而在市場配額緊缺時放出。不過具體的操作辦法還要等完整的細則出臺才知道。

  相比配額的分配,錢國強更關心全國排放數據的積累,因為行業基準線的配額分配辦法的優劣,取決于所獲取的數據的質量和完整性。由于數據的積累需要一定的時間,全國范圍內采用基準線法進行配額分配,大約要等到2020年才能完善。

  減排效果將逐漸體現

  目前中國碳市場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初期交易碳價可能過低,以及由此導致的減排效果不明顯。蔣兆理提到,為了給企業一些適應的時間,預期碳市場啟動初期的配額分配會相對寬松,相應的,碳定價在市場啟動初期預計在30元每噸左右。這一預測低于目前北京和深圳試點碳市場40-50元的平均成交價。

  北京碳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認為,如果碳配額分配過于寬松,企業就沒有動力進行交易,碳價格上不去,這不利于市場的良性發展。“碳市場的作用就是通過價格機制引導碳排量這個稀缺產品的交易,如果價格過低,就無法形成交易,”梅德文表示。

  蔣兆理告訴中外對話,只有碳價達到200-300元每噸,企業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減排的壓力,而他預計中國碳市場的成交價2020年后才能達到這一水平。那也就意味著,要到2020年之后,碳市場的減排作用才會顯現。

  全國碳市場將實行的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制度也令人對可能出現的地方保護主義有所擔心:中央政府負責制定企業碳排放的核算標準,配額分配的基本原則,監督管理相關的第三方核查機構和交易平臺,但中央政府不會直接向任何一家企業分配配額,而是由地方政府執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碳市場的碳減排目標是碳強度的下降而非絕對減排量,這一方面保護了中國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令人對碳市場的實際減排效果有所顧慮。

  蔣兆理認為,碳市場是推動減排的諸多手段之一,在理想狀況下,碳市場可以和能源政策、經濟政策、環境氣候政策相互配合,一同發揮作用。

  他認為,目前中國碳市場對于能源結構轉型的作用還相對有限,在它至少會推動企業向同一行業內的減排優等生看齊;而由于中國大部分的碳排放量都將被全國碳市場覆蓋,“碳市場對于中國承諾的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峰,碳強度到2030年下降60%-65%還是會有重要的貢獻。”

(來源:互聯網)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