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傳感器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設走進現實

作者: 2016年11月22日 來源:中國儀表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中國儀表網儀表產業】增加道路供給、控制機動車數量,交通擁堵的困局仍無法破解?管線泄漏、“馬路拉鏈”成痼疾,城市地下綜合管線的亂局如何厘清?日前召開的2016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國際大會上
【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增加道路供給、控制機動車數量,交通擁堵的困局仍無法破解?管線泄漏、“馬路拉鏈”成痼疾,城市地下綜合管線的亂局如何厘清?日前召開的2016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國際大會上,隧道股份公布了由其打造的城市管理前瞻技術和落地項目,為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設和“城市病”的解決提供了新技術與新思路。

  
  交通基礎設施智能運管
  
  一個在上海內環內工作的白領,每周會收到APP推送,提前知曉本周上班路線是否有施工計劃;超載車輛凌晨違規駛上大橋,橋梁會自動感知微小受力變化,自動報警并通知管養單位……隨著交通基礎設施智能運維管理平臺在上海部分交通設施上“試運作”,上述“智慧城市”的愿景正在逐步走進現實。
  
  據隧道股份地下設計總院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段創峰介紹,該平臺是交通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管理與決策支持平臺,集快速檢測、GIS與BIM技術、物聯網技術、云技術和大數據挖掘于一體,可應用到道路、橋梁、隧道等城市交通的方方面面。只要在交通設施中植入帶有信號發射功能的傳感器,將傳感器與平臺相連,就可以實時監測每一座設施的荷載和運作狀況。
  
  以平臺試運作的松江辰塔大橋為例,大橋中植入了181個不同種類的傳感設備。塔頂的GPS測量站可以監測并預警橋梁的結構變形問題;路面下的動態承重儀可監控車輛荷載,準確判斷超載車輛。微觀監測的數據會被實時發送匯總到平臺上,單個項目的運營養護部門可通過平臺的數據接口接收,利用大數據為其決策提供依據。
  
  目前平臺已經在一些在建以及建成的道路、橋梁、隧道示范段應用。如:對已建成使用的大連路隧道進行包括結構健康、通風、滲漏水、車流量的監測;對正在建的虹梅路隧道進行從施工工況到建成后運營管理的全壽命監測。隨著未來參與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增加,平臺收集的數據體量更大,政府相關決策機構通過平臺的開放接口獲取的數據,將有效輔助其分析、布局整個城市的交通系統規劃與管理。
  
  “今年年內,這一系統把上海大量設施用‘物聯網’技術串聯在一起,通過現有設施的智慧化運作,讓城市交通變得更加高效、快捷與便利。”段創峰說,未來,隨著更多新興技術融入整合,該平臺還將引領城市交通設施管理全面進入更高一級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時代。
  
  地下綜合管廊智慧巡檢
  
  當地面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漸“滿負荷”,在未來,體量巨大的地下空間有望成為上海布局智慧城市的重頭戲。上海臨港新城已經規劃了約80公里地下綜合管廊,由隧道股份城建設計總院設計、隧道股份路橋集團建造的臨港北島西路綜合管廊項目便是上海綜合管廊首批三個示范項目之一。
  
  隧道股份城建設計總院副院長周良介紹,為實現運維智能化,隧道股份為臨港北島西路綜合管廊開發了“無人巡檢技術”,自動檢測各種管道運作狀況。在管廊頂部設有“軌道巡檢機器人”,搭載多種精密傳感器,可以第一時間發現險情;安裝燃氣濃度探測儀,利用物聯網技術監測燃氣管道的泄漏、破損等情況。臨港北島西路綜合管廊項目也因此成為上海首個實現“智慧巡檢”的管廊。
  
  周良表示,上海是中國綜合管廊發展的先驅。從建成中國第一條現代化綜合管廊工程——張楊路綜合管廊,到建成今天的臨港綜合管廊,通過有效利用地下空間,綜合管廊平均能夠為城市節省約60%的維護成本,平均每百公里管線僅需不到10名技術人員進行保養。而未來,綜合管廊 數字化管理 物聯網技術,更將幫助運維人員方實現工作效率最大化。
  
  (原標題:交通基礎設施植入“物聯網”傳感器 “智慧城市”愿景正在走進現實)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