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市場評述 > 正文

“德國戰車”牽手“濟南制造”“老伙伴”擦出“新火花”

作者: 2016年11月18日 來源:中華機械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濟南與德國在工業、制造業等多領域合作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對接“德國工業4.0”,濟南向智能制造強市大步邁進——    2016年11月11日,在這個被網友戲稱為“光棍節”的日子,濟南易恒技術有限公司幸

  濟南與德國在工業、制造業等多領域合作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對接“德國工業4.0”,濟南向智能制造強市大步邁進——
  
  2016年11月11日,在這個被網友戲稱為“光棍節”的日子,濟南易恒技術有限公司幸運地找到一位好“伴侶”。

  在當天舉行的2016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上,這家研發汽車制造裝備的高科技企業與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與此同時,有19個與全球知名公司合作的項目在此次大會上簽約入駐濟南……
  
  其實,中德兩國產業的密切合作,在濟南早已發酵。從1904年德國人修建的膠濟鐵路貫通,到100多年后的今天,濟南和德國在工業、制造業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愈發緊密。近年來,德國工業4.0受到全球工業界的廣泛關注,作為“老伙伴”的濟南該如何借鑒德國經驗,讓濟德合作更加深入?
  
  低調濟南深藏“高端制造”
  
  “今天我們來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不是來學習技術的,而是為了搶占德國市場。世界首臺光伏逆變器誕生在德國。他們的產業基礎非常雄厚。但要說制造當前世界最好的光伏逆變器,我們有信心做得更好。”11日,山億新能源公司代表解學剛在大會上如是說。
  
  敢于叫板的信心源于企業的硬實力。山億新能源成立僅8年,已成為國內最知名的光伏逆變器品牌之一,公司出口銷量連續多年國內領先,產品遠銷美國、荷蘭、意大利等發達國家。這家公司的總部在無錫,半年前選擇落戶濟南,最近才剛辦完手續。
  
  “濟南公司是我們的區域中心,輻射山東省及周邊。這里不僅有銷售部門,還有一部分研發。之所以選擇濟南,一方面我們很看重濟南作為省會城市的人才優勢,另一方面從產業鏈來說,高新區已有的智能輸配電產業集群也對我們有強烈吸引力。”解學剛說。
  
  “世界第一”們湊到一處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或許未來有一天山億新能源和濟南晶正電子會告訴我們答案。晶正電子成立于2010年3月,是濟南市首批海外引才計劃引入專家胡文所創辦的企業。公司的拳頭產品叫鈮酸鋰單晶薄膜。這是一種重要的光電材料,是集成光學、非線性光學、光電子元器件等領域中應用最廣泛、最重要的基片材料之一,有著“光學硅”的美譽。
  
  在胡文的帶領下,晶正電子率先研發出直徑3英寸、厚度300-700納米鈮酸鋰單晶薄膜產品,成為全世界唯一實現“光學硅”工業化生產的公司。未來,晶正電子計劃以薄膜產品為龍頭,在濟南高新區打造國際光電薄膜材料研發生產中心和光電元器件的產業集群,實現更多的“世界第一”。
  
  光伏逆變器和鈮酸鋰單晶薄膜只是濟南制造業的一個縮影。在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數控機床、服務器等板塊,還有許多“世界第一”低調地隱藏在這座城市。雖然它們尚不為大眾所熟知,甚至仍在尋求成果轉化的道路上求索,但它們分別在各自的領域中,踏踏實實用成績說話,捍衛著“濟南制造”、“中國制造”與世界平等對話的榮譽。
  
  “老工業基地”成為過去時
  
  挺直腰桿的同時,濟南也在正視問題。作為老工業基地,濟南曾聲震全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這里一度有10多家制造業企業集團、9個工業局。然而,在產業轉型升級大潮中,濟南制造有些動力不足。特別是在世紀之交,濟南制造漸漸“平淡”下來,多家市屬上市公司集體淪落,在山東制造業50強榜單中僅有7家濟南企業上榜……
  
  53歲的徐乃運是濟南一家機床銷售企業的負責人。去年6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文濤在全市“解放思想大討論”務虛會上曾讀過一封市民為城市發展獻策的信。那封信正是徐乃運所寫。
  
  在談到濟南機床行業時,徐乃運一口氣提出十幾條建議。“中國機床工業史上有‘十八羅漢’,前三名濟南就占了倆。全中國第一臺龍門刨、第一臺壓力機都是濟南出產的。直到現在,提起咱濟南的‘6132’、龍門銑、龍門刨,行內人還是豎大拇指。”徐乃運說。
  
  但是,“老底子”不一定能帶來效益。徐乃運告訴記者,近年來,廣東、深圳民營機床廠快速發展,逐年擠壓國營大廠的市場份額,“民營企業有價格優勢,營銷渠道靈活,產品外觀也更好看。這些咱們也該學習,但這不是最重要的。當年濟南機床享譽全國,靠的是硬實力。如今突圍,還是得靠實力、靠人才。”
  
  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田新誠認為,濟南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人才資源等,但目前在制造業尤其是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水平還不高,要培育形成規模集聚效應還需付出很多努力。他建議,除了做好長期培育產業實力的準備外,還需要做一些短期見效的工作,首當其沖的應是通過政策扶持、營造軟環境等措施把人才留住。
  
  其實,在引才聚智方面濟南做了很多功課。今年6月新出臺的招商引資扶持政策將企業入駐濟南的一次性補助上限提高到一億元,來濟工作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除了能獲得安家補助和工作性補助外,還可享受工商、稅務、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綠色通道待遇。濟德“好伙伴”越來越緊密
  
  繁忙的漢堡港是德國經濟繁榮的縮影,這座德國第一深水良港每天吞吐幾百萬噸的貨物,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這里似乎沒有留下任何影響。
  
  當歐洲經濟一蹶不振甚至深陷債務危機,唯有德國率先走出泥潭。究竟是什么使德國企業能在全球經濟危機中脫穎而出?世界各國競相研究借鑒,最終將原因歸結于德國企業對制造業的偏愛專注,不僅是寶馬、西門子這樣擁有國際知名度的大公司,眾多不知名的中小型企業也穩穩駐守著德國制造。盡管德國產品的勞動成本高,但由于產品性能高、質量售后好,企業也不愁沒市場。
  
  有人總結,德國企業往往偏安一隅,像是個穩重又充滿活力的中年人,默默地堅持著自己的目標,穩定而專注地在一個領域發展。它們可能是“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甚至還可能看起來是“笨公司”,但穩定的業績和成長表明它們絕不是“差公司”。如今,這種“穩重中帶有活力”的性格評價也被用在了濟南企業身上。德國人喜歡“實在的”,德國企業來濟南考察項目,相比漂亮完美的規劃設計,他們更看重“所見所聞”,而濟南人“實在樸素”、“有一說一”的性格正好與之一致,這被很多親歷者們看成是雙方能夠成為“好伙伴”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種友好的關系可追溯至上個世紀初,從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到濟南第一家銀行、電影院,再到如今成立的濟南—德累斯頓產業合作辦公室、濟南中德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中心,再到德國工業園規劃建設、2016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的召開,濟南和德國在工業、制造業領域不斷加深交流與合作,這也讓雙方的關系愈發緊密。尤其近年來,更多的德國企業把目光投向濟南,“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在濟南投資的德國企業最多,而此次智能制造大會上也吸引了眾多德國工商業人士參加,規模空前”。
  
  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管委會主任助理陳西武長期從事招商工作。他告訴記者,他與德企接觸的最大感受是,德企員工與企業性格有著高度一致性,穩重踏實、嚴謹負責。
  
  “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是德國工業四次騰飛的堅實基礎。教育是前提,也是關鍵。德國的成功經驗就是他們獨創的‘雙元制’培養模式,目前濟南已經引入了德國認證的‘雙元制’教學體系。濟南職業學院正在培育濟南首批德系現代學徒。”陳西武介紹。
  
  “走出去”把研發中心開到德國
  
  “中國和德國兩國之間,特別是在智能制造領域,有很多合作機遇。”在德中經濟聯合會理事會的林武福看來,作為傳統的制造大國,中國占據全球制造產業20%的高份額,市場前景廣闊。“中國制造2025”規劃與“德國工業4.0”計劃有共通之處,兩者都意識到了制造行業在整個可持續發展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而中國和德國兩個市場,在智能制造領域都擁有極大的需求,兩國合作可實現優勢互補。
  
  談到與德國的合作共贏,高新區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高樹仁告訴記者,德國先進制造業技術水平世界一流,濟南的追趕之路還很長。目前,我們學習德國經驗不僅限于購買德國設備、引進德國企業,而是更多地則轉向了人才、研發技術層面的交流合作。中心正在規劃建設德國工業園,布局高端產業集群,除了配套完備的生活基礎設施外,還將規劃配套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目的就是通過對產業、人才、金融投資、創新研發等方面實施優惠扶持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企業、增強實力,強化高新區乃至整個濟南的輻射影響力。
  
  而除了“引進來”,濟南也在大膽“走出去”。目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市場廣闊,歐洲人力資源正處于“價值低洼期”,不少濟南企業開始把目光轉向國外,去德國建研發中心。就在今年9月,濟南中德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中心在德國斯圖加特投入運營,山東航天華德裝備有限公司、山東以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成為首批入駐企業。
  
  濟南企業有了政府信譽作擔保的“孵化器”,在德國尋找技術人才、合作伙伴就變得容易多了。“我們想把汽車配件賣給德國產奧迪,最好的辦法是請德國的奧迪、保時捷等德國原廠的高級技術人員對接。”沃德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松巖通過“孵化器”在德國輕松找到了技術人才,而且還通過專業咨詢管理人員在德國及歐洲尋找對口企業并促成合作。
  
  濟南制造迎來“最好的時代”
  
  “對我們來說,中國市場非常重要。我們愿成為中國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把德國的技術轉移到中國,在中國進行適應式發展,逐漸融入中國市場。”德國弗勞恩霍夫陶瓷技術與燒結材料研究所助理布約恩·施瓦茨說。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同樣也需要中國。“促進智能制造業的穩定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也相信這個目標完全是可以實現的,但必須通過加強中德之間緊密合作才能實現,也必須實現長期合作。”林武福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當下中國制造業的情形,業內人士曾用狄更斯《雙城記》的開篇語來形容。借助“中國制造2025”抓住“智能制造”的話語權,如何助力本土制造業崛起?
  
  其實,對接德國乃至與世界接軌,并非濟南“一廂情愿”,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企業對濟南發展前景充滿期待。高新區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規劃發展部趙崴給記者講述了一個“以商招商”的故事。幾年前,臨工重機與沃爾沃合資的大項目落戶高新區。從簽約到征地建廠,再到開工投產,全部都在當年完成,這樣高效的辦事效率給投資企業留下了好印象。更重要的是,項目簽約落戶并非“一錘子買賣”,在企業后續的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甚至員工生活等方面,從濟南市到高新區都給予了“悉心照顧”,人才、項目留下來了,企業也在此踏實發展。今年,對濟南軟硬件環境感到滿意的臨工重機又把瑞典企業山特維克集團招引到濟南,計劃合作新建年產5000臺中高端礦山設備項目。
  
  越開放越發展。尤其今年以來,“濟德”合作迅速升溫,濟南企業與德國公司合作引進智能停車場解決方案,牽手德國科研院所共建中德聯合智能制造實驗室,合作打造智能制造示范項目等等。這樣的合作效率吸引了更多的濟南企業躍躍欲試。
  
  就在剛剛結束的2016中國國際智能制造大會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上,19個項目簽約入駐濟南高新區,包括西門子、德國3S公司、費斯托等全球知名公司,涵蓋機械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多個產業和加工制造、職業培訓、研發中心等多個業態。“這些項目規模大、質量高、前景好,將為企業發展開辟新的空間。”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端武說,“下一步,圍繞中德合作形成的產業鏈和達成的共識,高新區將規劃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園,建立中德合作4.0研發中心,建立職業教育、雙元制教育基地,同時打造智能制造的智慧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物流園區。未來,還將聯合有關部門,探索中德貨運和客運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打造更便捷的交通要道,推動中德兩國產業更密切合作。”
  
  “中國制造要走自己的路”
  
  “發展是為了自己,不是給別人看的。比起‘面子’,我們更重‘里子’。”提及如何學習德國這個話題,山東以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季囡頗有感觸。
  
  她的公司剛剛與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下屬行業協會達成合作意向,計劃引入德國生物質能轉換的三項關鍵技術,在山東建設小型生物質能源站。6日至11日,韓季囡與中德專家組前往濟寧、壽光和聊城,考察菜葉供暖、秸稈發電等環保技術在山東落地的可行性。
  
  “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就像捅破窗戶紙。”韓季囡表示,在某些領域,我國的制造業相對落后,但往往關鍵只在于某一項或幾項技術。她始終認為,中國制造要走自己的路。以清潔能源為例,德國技術建立在精細化垃圾分類的基礎上,而這個前提條件國內目前還做不到,中國企業必須立足國情,自主研發有“里子”的好產品。

(來源:全球五金網)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