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高強度的化石能源開發和過度的能源消費,導致“土地沙化”、“垃圾圍城”,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了高強度、大面積霧霾現象,污染面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人群之廣,前所未有。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其中超過80%由能源消費所致。
2016年可再生能源學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日前在北京召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的主任任東明表示,原有的能源系統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要從資源形態、技術手段、管理體制和人的認識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根本的變革,從而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他表示,能源革命是一個過程,是在當代世界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激化背景下產生的,是一個具有高效、清潔、低碳和可再生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系統代替原有能源系統的過程,新一輪的能源革命將把人類推向清潔、低碳、智能化和可再生能的能源新時代。
產業發展中細節性問題不容忽視
任東明介紹,2015年,中國總發電量5.6萬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507萬億千瓦時。201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2.79%,可再生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64%,基本上完成了“十二五”的發展規劃。
2015年,生物質能利用量大約在3500萬噸標準煤,約占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8%,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0.9%。總的來說,“十二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展在規模上不斷擴大,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穩步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和電力供應總量增長迅速,在部分地區發揮了重要電力的替代作用;水電裝機穩步增長,成為電力系統清潔能源的主力;風電裝機繼續向規?;较虬l展,技術裝備能力持續提升;太陽能應用技術取得顯著進展,多元化太陽能市場應用格局開始形成;生物質能繼續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綜合利用效益顯著;地熱能和海洋利用技術不斷發展,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然而可再生能源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在“十二五”期間,可再生能源在國家整個能源發展戰略中的地位還不高;二是現有的能源體系、基礎設施,包括體制機制、政策、電網建設,還不能完全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棄光棄水現象嚴重;三是可再生能源自身在技術和發展方式上的創新還不夠;四是現有能源管理體制下,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仍很難與傳統能源進行競爭。
在生物質能產業發展中也有許多細節性的具體問題不容忽視,例如:在生物質直燃發電中,布局上存在熱聯產改造與熱負荷不匹配等問題;在混燃發電中,缺少混合燃料發電計量監督工具,且沒有相關激勵政策支持;在垃圾發電上,仍缺乏社會公眾認可,存在項目選址困難等問題;在生物質供熱方面,生物質供熱還沒被納入國家經濟激勵政策范圍,生物質原料保障程度較低,純生物質供熱難以獲得市場認可。生物質鍋爐排放仍采用的是煤炭的管理標準,在環保方面尚存在政策障礙;在沼氣方面,缺乏有效的并網支持政策,缺少明晰的并網規章程序,提純沼氣并入天然管網仍有困難。
2020年有望達5700萬噸
未來5年到底要設定多大目標才能夠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革命?
任東明表示,假設到2020年,國家的能源總量能夠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非化石能源占比15%,電力消費大約是在7萬~7.4萬億千瓦時。在能源供應上,假設2020年煤炭消費41億噸標準煤,煤電10.5億千瓦時,核電5300萬~5800萬千瓦時。
在以上假設條件下,預計到2020年,生物質能利用量約達5700萬噸標準煤,在發電、供熱、管道天然氣或車用壓縮天然氣替代和石化交通燃料替代等領域,實現全面規?;瘧?,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和核心裝備技術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較成熟的商業化市場。
在具體的目標上,到2020年生物質鍋爐供熱每小時達到2萬蒸噸;生物質固體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0萬標準煤;生物天然氣達100億立方米;生物質液體燃料總量將達600萬噸,其中燃料乙醇是400萬噸,生物柴油是200萬噸;發電裝機達1500萬千瓦,其中垃圾發電是750萬千瓦,農林廢棄物是700萬千瓦,沼氣等生物燃氣是50萬千瓦。
任東明認為,“十三五”期間要想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要啟動開展生物質供熱替代城鎮燃煤供熱示范工程,推進生物天然氣進入天然氣市場,加快生物質發電項目的熱電聯產改造工作,推進生物液體燃料推廣和示范,加強產業管理服務體系建設。
發展生物質能面臨諸多挑戰
任東明表示,未來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在資源供給、技術選擇、規劃布局、市場分配、項目開發、監管服務運維體系、政策保障機制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不平衡。生物質資源總體分布不均,區域差異較大。農林生物質電廠爭相開發資源條件優越地區,導致資源競爭加劇,項目布局缺乏統籌規劃。有多數生物質發電項目在建設選址期間,并未統籌考慮熱用戶的位置和需求,未來生物質熱電聯產升級改造將受到缺乏用戶的限制。垃圾焚燒發電在東部等經濟發達地區推廣較快,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推廣難度較大。
二是生物質供熱未納入清潔能源范疇。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相關禁煤措施下,大多環保措施僅規定以天然氣、燃油等清潔能源代替煤炭,沒有將生物質能成型燃料明確作為清潔燃料,甚至將其視為和燃煤等同的污染源,導致生物質供熱市場準入嚴重受阻,無法享受相關激勵政策。
三是產業監督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生物質能產品、設備、工程建設等方面的標準不健全,項目運行管理經驗不足,檢測認證體系建設滯后,缺乏市場監管和技術監督。生物質供熱領域缺乏生物質成型燃料標準體系、生物質鍋爐排放標準以及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同時,沼氣工程質量監管體系較為薄弱,缺乏沼氣工程運營或服務支持的產業,影響了沼氣工程質量和生產效率。
四是政策保障體系有待加強。生物質能在各領域中,除了生物質發電的補貼相對完善外,生物質供熱、生物質燃氣、生物質液體燃料在補貼機制、稅收減免等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各管理部門間的管理標準規范和相關行業管理政策有待統籌協調。
加強頂層設計成眾望所歸
許多企業和相關單位在生物質能的發展中多少都遇到了一些阻礙,專家表示,我國生物質能若要產業化發展,亟待政府相關部門進行頂層設計。做到系統規劃,搭建良好的政策體系成眾望所歸。
對此,任東明也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制定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規劃。將生物質能納入國家能源管理體系,各省市要將生物質能開發利用作為能源大戰規劃的重要發展指標,明確各地區能源消費總量中生物質比重目標。將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納入本地區能源規劃,編制生物能源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指導本地區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深入研究分析本地區的生物質資源特點,加強生物質能源項目建設管理,合理進行生物質能源開發和利用布局,保持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有序進行。
二是加強生物質能市場準入保障。依據《可再生能源法》,落實保障性收購生物質能政策。研究有關強制市場準入的規范和標準,包括產品質量標準收購價格及價格分攤機制、支付程序等,制定對違反保障性收購的企業建立懲罰機制。明確熱網企業必須優先全額收購符合標準的生物質能熱力,天然氣管網企業必須優先全額收購符合標準的生物燃氣,成品油供應企業必須優先全額收購符合標準的生物質液體燃料。
三是加強資源供給保障體系建設。因地制宜,結合生態建設和保護環境的要求,培育種植適宜的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建設生物質能原料基地。適應各區域不同情況,支持企業探索建立生物質能原料收集體系,優化生物質能源垃圾分類,加大國內能源廢棄物和林業廢棄物資源普查力度,加強林業三剩物、農作物資源調查??茖W分析發展生物質能各領域資源量,提高生物質能資源保障程度,鼓勵生物質原料收儲運專業化發展。研究制定生物質原料物流支付政策。
四是完善財稅激勵政策。鼓勵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對生物質能生產企業實行加速折舊和所得稅適當減免政策。對生物燃氣產業和生物液體燃料產業實行前端建設投資補貼與終端產品補貼相結合的政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健全生物質電聯產項目的熱力和電力價格政策。對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所需的基礎建設內容,給予財政資金重點支持。建立生物質能優先融資平臺,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生物質能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廣泛吸收商業資本進入生物質能產業。
五是加強監管體系建設。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生物質能源項目建設和運營監管,保障產品質量和安全,加強標準認證管理,做好環保監管工作,建立生物質能行業監測平臺和服務體系。加強工程咨詢、技術服務等產業能力建設,支撐生物質能產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在新世紀必將面臨能源安全、能源經濟與能源環境的雙重壓力,積極開發包括水電、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就成為我國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圖為大唐鄧州生物質能熱電廠。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