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極端氣候影響,今冬明春京津冀地區仍將面臨霧霾頻發的威脅,部分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升級。
11月10日,河北省環保廳透露,為進一步落實大氣污染防治管理職責,經河北省政府授權,省大氣辦對全省污染傳輸通道城市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及定州、辛集市下達了1號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令,以強化污染減排和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有效降低區域性大氣污染傳輸的影響。
根據1號調度令要求,將對上述10城市的水泥、鑄造、鋼鐵、火電、焦化等重點行業和燃煤鍋爐實施生產調控措施。
河北省環保廳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令具體辦法還沒有簽發,下一步還將有詳細的管理辦法出臺,不排除還會有新的調度令發出。
河北省環保廳指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河北省開始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令制度,成為全國第一個在大氣污染防治上實施調度令制度的省份。
水泥鋼鐵等行業實施生產調控
1號調度令提出,對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及定州、辛集市的水泥、鑄造、鋼鐵、火電、焦化等重點行業和燃煤鍋爐實施生產調控措施。
其中,水泥行業除承擔居民供暖、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及有毒有害廢棄物等任務且達標排放的企業外,其他企業于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一律錯峰停產。鑄造行業中,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鑄造企業準入公告的企業,原則上于2017年1月1日至2月28日錯峰停產,其他企業于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錯峰停產。鋼鐵、火電、焦化等行業和燃煤鍋爐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一律停產整治。
河北省保定市環境保護研究所一位工程師向記者介紹,停產的力度確實很大,此前保定只是在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后,根據相應的應急措施啟動停產、限產等。
“目前保定市鋼鐵和焦化產業幾乎沒有,現在主要還是一些燃煤相關的其他企業。”上述工程師說,這些措施肯定會對霧霾起到減緩作用,但是,華北地區霧霾普遍,到現在各地真正的霾源仍有待確定。
同時,1號調度令提出,各相關市要認真組織有關企業提前制定實施生產調控方案,確保按期落實調控要求,并確保設備和電網運行安全,不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各級工信、環境監察部門對上述行業落實生產調控措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未按要求采取措施的企業嚴格處罰,并追究相關責任。
根據要求,對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目標任務進度滯后,或預期很難完成年度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任務的城市,根據污染源解析結果和研判,對其區域內相關工業企業減排、城市揚塵治理、機動車限行、面源污染防治等重點工作進行調度。
在采暖期間和不利氣象因素條件下,對采取應急響應后效果不明顯、AQI(空氣質量指數)居高不下的地方,調度區域內高污染、高排放行業企業有效實施大氣污染物減排措施。
發生區域性重污染過程,且具有明顯區域傳輸特征時,有針對性地調度傳輸通道城市(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及定州、辛集市)共同實施大氣污染物減排措施。
上述河北省環保廳工作人員稱,下一步省環保廳會收集各地的落實情況,應該會派督查組督查落實情況。
京津冀多種措施加碼霧霾治理
河北省提出,對于無正當理由且未按照調度令要求進行整改的,經省政府授權,由省大氣辦派出調查組依法依規嚴肅查處,視具體情節,追究各級各相關部門履職責任和企業的治污主體責任。各市(含定州、辛集市)、縣(市、區)政府和省政府負有大氣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落實調度令的情況,將納入對各地各部門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人的政績考核。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對記者說,此次河北的措施力度大,此前確實沒有這么大,這和環保部的強力推動有關,京、津也都在推動相關工作。整個京津冀地區在大氣污染治理上的力度在加碼。
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針對采暖季空氣污染問題,本市聚焦農村散煤和郊區鍋爐,加大“煤改電”“煤改氣”力度。截至10月中旬,全市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在施規模近7000蒸噸,是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原定任務量3000蒸噸的2倍多。
針對燃煤的問題,據了解,今年北京市的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規模是歷年來最大的,力度也是最強的。預計年底前,全市7000蒸噸鍋爐改造將全部完成,可削減燃煤用量200萬噸。
天津市環保局則透露,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天津市將開展燃煤鍋爐、鋼鐵行業、工業園區等6大類專項執法檢查,形成嚴格執法監管、鐵腕防污治污的打擊涉氣環境違法行為高壓態勢。
認為,今年10月份以來經歷了多次區域霧霾的過程,北京已經發布了4次預警,河北一些地區的霾情更嚴重,京津冀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和今年的形勢有關。
在今年11月環保部召開的重污染天氣形勢分析媒體見面會上,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曾告訴記者:“今年總體空氣質量還是在改善,靜穩天氣偏多,我們預判,(今冬明春)可能多頻次的霾會發生,但是峰值不會達到去年爆表的程度。”
建議,河北等地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肯定會對整個區域的空氣質量改善有好處,但是,在停產、限產等手段上也不應該“一刀切”,否則就不能實現優勝劣汰,不能激發企業自發改善環境的動力。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