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居民境外消費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購物,購買的商品從以往的高檔奢侈品轉向智能馬桶蓋、電飯煲等性價比高的日用消費品。
面對大批中國游客趕赴日本搶購馬桶蓋的現象,有識之士發出憂心之問:中國制造為何不行?
小小馬桶蓋,戳中中國制造的“痛點”:我國雖然已形成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配套能力,但在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水平等方面,仍與世界制造強國有明顯差距。
今天,我們迎來了一個更加注重精細品質和獨特體驗的消費時代。從某種程度來說,中國制造和中國企業缺乏的并不是技術,而是一種靜得下心的理念。有時,我們過于追求多和快,追求速成和一夜暴富,而不是堅定、踏實、精益求精。殊不知,這種“快馬上路”,只會把消費最為要緊的體驗感丟在路上,同時被落下的還有可期待的未來。
《說文》里記載:“匠,木工也。”今天作為文字的“匠”,早已從木工的本義演變為心思巧妙、技術精湛、造詣高深的代名詞。而這,正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業,一定是一個氣質雍容、活力涌流的企業。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也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市場環境和穩健人文素養的國家。而中國制造,現在恰恰需要重新用“工匠精神”找回對消費者的那份“初心”,摒棄急功近利的發展思維。因為,只有真正摒棄了急功近利的發展思維,才能真正培養一大批“大國工匠”,進而形成中國的“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從內外挖掘潛力,從而完成經濟的轉型升級。在諸多可以“借力打力”的要素中,消費成為重要一環。而提高更高層次的產品供給,則成為贏得消費市場的關鍵。為此,我國消費品工業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進行一場“品質革命”。
要打贏這場“品質革命”,在精神層面我們呼喚“匠心”。但更重要的,推進“品質革命”還需要不斷創新、打造品牌效應。目前,我國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貼牌產品,品牌缺失導致中國企業只能“為人做嫁衣”。中國品牌要想邁上價值鏈的中高端,這種現狀必須改變。
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我們還需要從提升消費實力、挖掘消費潛力這些“基礎”和“主體”工作入手。同時,改善消費環境、創造消費熱點、提振消費信心等相關配套措施也要跟上。
當前,我國消費需求正經歷從量的滿足向質的提升、從有形產品需求向服務消費需求、從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消費的轉變。這是消費升級的機遇,也是挑戰。無論是促進海外消費回流,開拓潛在市場,還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都要求中國制造提升品質、豐富品種、樹立品牌,改掉產品質量和性能欠佳的“硬傷”。有品質,才有未來。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