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巴黎協定生效,新能源無疑是率先受益的產業之一。特別是光伏、風電等度電成本不斷下滑,競爭力大幅提升,取代傳統能源指日可待。
《巴黎協定》的簽訂,旨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碳排放的總量巨大,目標要在2020年實現碳強度降低40%-45%,減排任務艱巨。
為實現目標,就需要建立清潔、高效、安全、多元化的現代能源體系,減少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依賴。未來三年內,我國將暫停新建煤礦項目審批,并在今年淘汰煤炭落后產能6000萬噸。
具備可再生及環保特質的新能源,更被寄予厚望。大力扶持新能源發展,是我國能源產業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例要達到15%。
當前,我國光伏、風電等發展迅猛,是全球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國家。截至2015年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300萬KW,超越德國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光伏市場;同期,風電累計裝機達1.45億千瓦,新增裝機達3050萬千瓦,兩項指標均位列全球第一。
可見,我國新能源(600617)產業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如今面臨最大的難題是市場消納能力未提高,致使棄光、棄風等問題愈演愈烈,已經影響到新能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據《中國新能源行業分析報告》統計,2016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棄風電量達323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21%,同比增長明顯;棄光問題亦不同樂觀,新疆地區上半年棄光率高達32.4%。
出現大規模棄風棄光現象,與我國當下市場消納能力不足有很大關系。新能源消納不足,是我國當下新能源產業遇到的最大瓶頸。
另一方面,新能源并網難題未解,仍沒有一個好的方案解決新能源波動和間歇特性危及電網安全的問題。技術瓶頸未突破前,棄光、棄風現象仍將持續。
雖然有消納難題,但絲毫不能改變發展新能源的趨勢。未來,中國乃至全球都會傾向于新能源,電網等配套都將配合新能源的發展。
傳統能源本身的限制越來越明顯,已給各國經濟發展造成束縛。發展新能源是大勢所趨,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填補能源供應缺口的最佳選擇,接下來會在生產端、消費端逐步代替一次性能源,前景廣闊。
(來源:互聯網)標簽:《巴黎協定》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