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地震和核輻射的災后重建現場再次用上了湖南
裝備。這次是由中聯重科與其日本合資公司共同開發的ZLJ5071ZYSE4垃圾壓縮車,于10月3日正式交付給日本客戶。這是中國首批出口日本的環衛
裝備。
面對準入門檻極高的全球領先的
制造業國家,“湖南制造”再次進入日本市場。在“中國制造”企業紛紛出海之時,“湖南制造”全球化路徑再次引發業界及媒體的關注。
來自德國、意大利、馬來西亞等9個國家的12家媒體10月走進湖南,通過走訪中聯重科、華曙高科、中車株機、泰富重裝等企業,探秘長沙北斗產業安全技術研究院,試乘中國產私人飛機,體驗創多項“世界之最”的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等方式,實地感受“湖南制造”實力,共同探尋其迅速成長的背后原因。
本土化運營走進海外市場
事實上,在世界經濟環境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湖南制造”的“走出去”并非易事。加之德國、美國、日本先后提出“制造回歸”和“再工業化”的政策方向,以緩解本國經濟和就業問題,“湖南制造”布局海外市場無疑面臨重重挑戰。
面對挑戰,湖南走出去企業對各自不同的市場全面實施本土化策略,很快便贏得了國際市場的普遍認可。正如針對本次出口日本的環衛裝備的媒體報道所言:日本客戶對ZLJ5071ZYSE4垃圾壓縮車給予了高度評價,客戶表示,產品的外形、性能、技術參數完全符合日本的行業標準和自身要求,是一款非常出色的產品。
“扎根本土市場、融合當地人文、經濟環境,為當地客戶提供本地化、個性化服務,更能被市場接受,對企業而言也可以一定程度規避風險。”中聯重科海外公司副總經理陶思明說。
目前,中聯重科在海外擁有意大利、德國、印度、美國、白俄羅斯、荷蘭和巴西7大制造基地,從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都具備了本土化的運營網絡,并可以輻射周邊國家市場。
對此,德國《中國之窗》主編狄沛十分贊賞。“我了解到的湖南企業在歐洲的并購都保留了企業原有研發團隊、員工,還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當地政府和民眾都很認可。”狄沛說,“任何一個國家和企業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都會考慮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湖南企業在布局海外市場時,充分考慮了這些需求。”
與中聯重科有所不同,中國海工裝備龍頭泰富重裝通過與行業內國際一流企業開展并購與戰略合作,集合設計、制造、施工、項目管理等上下游產業鏈優勢資源打包推出“系統總承包”模式,為業主提供從設計到生產制造、采購、工程施工及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系統成套的“私人定制”服務。
“湖南制造”選擇“本土化”戰略的根本用意不難理解,“只有更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才能讓產品、服務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贏得市場。”泰富重裝集團副總裁胡學軍表示。
全球化整合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
當前,中聯重科的海外市場已經拓展到全球6大洲80多個國家,已從起初的“走出去”步入“走進去”階段。在陶思明看來,“扎根本地市場,目的在于運用國際資本加速全球資源整合。打造總部在中國,研發中心、制造基地遍布全球的國際化企業才是中聯的終極目標。”
與中聯重科一樣,不少“湖南制造”企業將歐美市場定位于價值鏈的前端,與行業一流企業展開戰略并購或合作,通過技術協同效應,實現了與國際標準的無縫接軌;不斷提升產品、服務質量,深耕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傳統市場,一定程度保證了企業海外市場占有率;把握“一帶一路”契機,不斷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市場占有率和銷售額。
來自歐洲第二大制造國意大利的《24小時太陽報》記者麗塔·弗朗西斯卡·法蒂古索因為熟知“湖南制造”在歐洲的多起并購,一直關注湖南制造的創新發展。此行實地參訪之后,麗塔直呼“‘湖南制造’超乎想象,有太多令我感興趣的東西。”
整合了全球優勢資源、精于管理的湖南企業,在世界高速鐵路、發電站、道路、港口等領域,都交付了世界一流的解決方案。以泰富重裝為例,該企業短短幾年間簽下數十億美元海外項目,已經為肯尼亞拉姆國際保稅港區、印度沃爾塔鋼鐵廠擴建、波斯灣沿岸某港口料場、利比里亞建材工業園、韓國浦項重裝設備產業園等多個項目提供整體服務。
在航空、軌道交通、3D打印等新興
制造業領域,湖南也有不俗表現:山河智能計劃今年收購北美最大的支線飛機租賃和維修公司加拿大AVMAX公司,拓展航空領域新“藍海”;中車株機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非、土耳其等12個國家累計獲得27個項目訂單,訂單額超過300億元人民幣;華曙高科的3D打印設備已銷往北美、歐洲、亞洲、中東等地區,今年又成功研制出中國首臺采用金屬3D打印技術的賽車。
把握“一帶一路”開拓市場新領地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行業在海外市場拓展迎來了快速發展機遇。“湖南制造”企業也紛紛將目光聚焦“一帶一路”。
中車株機董事長周清和介紹,2015年該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6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有86億元是來自“一帶一路”的海外項目。“中車株機的海外市場正好契合‘一帶一路’建設,市場拓展迎來了新的機遇期,希望與海內外合作伙伴共同推動全球軌道交通產業的進步。”
“一帶一路”也是中聯重科目前重點聚焦突破的區域。陶思明介紹,中聯正在基于現有銷售模式基調下,積極以項目為導向,實施差異化市場和產品策略,尋求“一帶一路”國家的本土化需求,以期不斷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市場占有率和銷售額,助力企業國際化進程。
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015年,湖南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核準境外企業66家,中方合同投資額15.04億美元。產業出口領域逐步從紡織服裝、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向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領域拓展。
為了助力“湖南制造”企業把握“一帶一路”契機,湖南地方政府勇當“保姆”與“后盾”。湖南各級政府正從財稅支持、通關服務、融資服務、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給出實力支持,助力“湖南制造”闊步海外。 (來源:全球五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