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巴黎協定》(以下簡稱《協定》)正式生效,開啟了全球氣候治理新階段。而在11月5日的泰山論壇暨《巴黎協定》實施研討會上,多位業界權威人士第一時間解讀了《協定》生效后,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即將面對的挑戰與機遇。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全國政協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等多位專家都表示,《協定》生效后,我國為按要求和承諾實現減排目標,需加速調整能源戰略,以解決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能源布局不均衡等問題。
減排承諾倒逼制度改革
根據《協定》,各締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依然須實現絕對減排;發展中國家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提高減排目標,逐步實現絕對減排或者限排目標;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按照自身特殊情況,編制和通報關于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的戰略、計劃和行動。最終,按照《協定》安排,各締約方要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力爭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內。
11月4日,國務院還印發了《“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而為達到二氧化碳控排及承諾峰值的目標,《方案》也明確我國要力爭在2020年能源體系、產業體系和消費領域低碳轉型取得積極成效。可見,《協定》對我國能源戰略加速轉型形成的倒逼作用已開始全面釋放。而解振華也表示,峰值等自主貢獻目標的確定,實際上也為中國建立了質量效益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倒逼機制。
“我國雖然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最大的國家,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仍只有12%,而歐盟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已有1/4的能源消費來自于非化石能源。”而且,解振華表示,我國主要資源產出率與先進國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與此同時,我國環境污染情況仍然比較嚴重。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隨著中國的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建筑、交通、農業、消費等領域節能減排任務仍然艱巨。
“十三五”能源結構調整輪廓初顯
面對巨大的減排壓力,能源戰略轉型究竟路在何方?在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處處長孔濤等多位業界專家的發言中,能源消費結構調整、低碳城鎮化等都成為了解答這一問題的關鍵詞。國務院本次公布的《方案》更在首要位置提出,我國要用低碳引領本輪能源革命。其中,關鍵的能源結構調整的思路在《方案》中占據了較大篇幅。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推進能源結構轉型、經濟轉型的時期,也是加快替代化石能源的關鍵階段。”孔濤表示。《方案》明確,我國將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滿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發展格局。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費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15%。大型發電集團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時以內。
而對于傳統能源,《方案》明確,我國將繼續控制煤炭消費總量,2020年控制在42億噸左右。推動霧霾嚴重地區和城市在2017年后繼續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加快推進居民采暖用煤替代工作,積極推進工業窯爐、采暖鍋爐“煤改氣”,大力推進天然氣、電力替代交通燃油,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和分布式能源。在煤基行業和油氣開采行業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規模化產業示范,控制煤化工等行業碳排放。積極開發利用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加強放空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到2020年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0%左右。
傳統能源加速擠壓市場
改革往往都難一帆風順甚至會伴隨巨大的壓力,我國能源戰略轉型亦是如此。孔濤透露,在與其他部門交流時發現,作為包括光伏在內的我國清潔能源發電項目在我國已悄然開始面臨來自火電的新一輪市場壓力。
“雖然光伏電站在國內的布局速度較快,但問題十分突出,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市場空間受到明顯壓縮。”孔濤分析,具體來說,上述問題出現的首要原因是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全國用電量持續減少。
對此,泰山論壇主席、經濟日報原總編輯艾豐提出,我國的能源革命既需要技術革命又需要體系革命,而后者需要從中介體系入手。在他看來,新能源和傳統能源銜接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電網這一環節上,供電峰谷差越來越大,電網背負的包袱也越來越大,而新能源發電廠的使用,則加劇了供需峰谷差,尤其是太陽能發電的利用。艾豐直言,“夜間是用電高峰,但是太陽能發電卻只能在白天進行光能發電,在時間上無法實現有效銜接,電網壓力變大”。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