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數據造假歪風當頭,就公眾聚焦的監測數據造假問題能否通過市場的力量蕩清,目前依然是一個問號。環境監測包括企業日常監測、項目驗收監測、環保部門的執法、監督性監測等。在這由環境監測站主導的單一管理體制下,其中的數據造假等問題早已是業界知曉的沉疴,不僅有媒體曝光,而且環保部及地方環保部門多次點名通報。 監管是環保局,監測是監測站,都是一條褲子的,大家不相信這些數據。
目前,環境監測系統中信任危機主要表現在:環境監測系統間不信任,環保系統對企業自測不信任,群眾對環境監測數據不信任,環境管理者對自動監測儀器不信任,環境監測內設機構互不信任等。
由于環境監測行業的技術性非常強,切實關系到環境監測行業的合法利益,同時某些環境監測行業從業行為不規范的問題比較突出,而且有相當數量的環境監測行業非法從事環境監測業務,擾亂了環境監測行業秩序,加強和調整環境監測行業信用問題的的必要性就凸現出來了
應對數據造假,并非放開市場的主要原因。在不少受訪者看來,主因是監測任務繁重而監測站人手不足。 一來監測站人力不夠;二來監測站可能是收支兩條線,多做也沒有額外報酬。
環境監測信任的基礎是環境監測質量的保證,環境監測數據必須真實可靠。按照《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要求,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要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環境監測必須建立信任機制。
建立齊心協力的信任文化
環境監測信任不僅僅局限于環保系統中的各級環境監測機構,還應包括環保部門與各企業、環保部門與民眾、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環保部門與第三方機構等相互信任的新格局,最根本是要讓環境監測數據得到最廣泛的民眾信任。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