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六屆中美氣候變化工作組智能電網研討會上透露,中美雙方合作的四項智能電網項目已如期完成,中方是天津生態城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和深圳前海智能電網工程。
這意味著智能電網在中國的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新電改步伐不斷加快、能源產業面臨結構調整,智能電網吸引資本市場的關注。
自2015年起,上市公司便以并購、定增等方式布局智能電網,如積成電子12億投向智能電網自動化項目。外資企業同樣覬覦中國智能電網,電網設備供應巨頭ABB集團便計劃在中國掘金智能電網市場。
所謂智能電網,簡單來說就是電網智能化,即電網2.0時代。通過先進的技術、設備、控制方法及決策系統,來實現電網高效、安全、經濟等目標。
進一步來說,智能電網是以物理電網為基礎,將現代傳感測量技術、通訊信息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與物理電商高度集成,形成一個新興的電網,以滿足用戶對電力的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對能源結構調整有著重要作用。
智能電網的優勢很明顯,能夠防范極端天氣、適應分散發電、管理更規范、連續在線評估、具有自愈能力等,是實現大范圍配置資源、提升吸納清潔能源重要工程。
對我國來說,智能電網的重要性更不可缺。一方面,我國電網設施相對不足,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容易“缺電”;另一方面,新能源發電占比不高,棄風、棄光等現象嚴重。
不僅如此,智能電網還能拉動區域經濟發展,也是發展能源互聯網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十三五”時期,智能電網預計將迎來投資的爆發期。
據《中國智能電網行業分析報告》預計,未來10年,全國年均電網投資額約為3800億元,其中智能化投資年均達450-500億元,投資占比升至15%左右。從各環節的投資比例來看,變電、配電和用電也是占比最大的環節。
總的來說,發展智能電網,有助于實現我國能源生產、消費、技術和體制革命。不過,目前智能電網建設剛剛起步,技術標準體系尚不完善。預計要到2020年前后,我國才會大面積新建和完善智能電網,在此之前相關投資仍將保持高位。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