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深入實施、農機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農機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鐵嶺市玉米機械化收獲實現大幅突破。市農機局管理科統計,截至11月2日全市玉米機收結束,全市共完成玉米機收379.15萬畝,占計劃玉米機收任務的109%;玉米機收率達到63.4%,比去年增加47.18萬畝,全市六成玉米實現機械化收獲。
玉米是全市的第一大糧食作物,全市玉米播種面積一般為580萬畝左右。近年來,農機部門把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作為農機具推廣的主攻方向,加大了對玉米機收的扶持和推廣力度,今年增加玉米聯合收割機500多臺,總數達到4500多臺。
玉米機械化收獲的快速推進逐漸顯現出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市農機局局長王耀杰介紹,玉米機收經濟效益可觀、社會效益明顯、生態效益初現。從經濟效益看,每畝玉米人工收獲割稈、扒皮再加上運到家需要170多元的費用,用機械收割只需80到100元,僅機收一項就可為農民節約支出3億多元。從社會效益看,機收每畝節約人工2-3個,全市機收379.15萬畝,按收獲期25天計算,可節約人工10萬多個,也就是說秋收季節全市至少可以使10萬多個青壯年安心在外打工。從生態效益看,玉米機收多數采用機收及秸稈還田作業一次性完成,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為糧食增產提供了保障,也對禁燒秸稈起到了疏導作用。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