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設備網訊】中投顧問在《2017-2021年中國鋼鐵行業去產能深度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分析得出:我國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工業去產能任重道遠,那么工業產能過剩要如何化解?接下來小編就從未中國工業產能過?,F狀分析來為您解析工業產能過剩解決對策。
中國工業產能過?,F狀分析及解決對策
中國工業產能過?,F狀分析
伴隨著投資規模的加大,產能過剩問題在光伏、風電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有所蔓延。值得注意的是,在關于產能過剩的諸多討論中,轉型升級被認為是傳統行業自救的重要出路,但是造船和鋼鐵行業中供應高端產品的硅鋼行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應該說,此輪產能過剩周期的出現,對一些行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1、產能過剩具普遍性,由傳統行業向新興行業蔓延
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國工業生產領域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2013年一季度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僅為78.2%,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比去年四季度回落1.9個百分點,是2009年四季度以來的最低點。部分主要行業產能利用率已降至75%以下。其中,建材、鐵路船舶等運輸設備制造業、煤炭采選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5%、73.6%和74.9%。
傳統產業中鋼鐵、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石化、家電等都存在產能過剩,部分行業甚至出現了長期性和絕對的產能過剩。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達到21%;水泥產能過剩達到28%;有色金屬的產能利用率已由2007年的90%降至65%左右,部分行業甚至已經出現了絕對量和長期性過剩,電解鋁產能過剩達到35%;汽車產能過剩為12%。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光伏行業也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能占全球的60%,風電設備產能3000萬~3500萬千瓦,而產量只有1800萬千瓦,產能利用率低于60%,光伏電池的產能過剩達到95%。如此大范圍、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將使我國工業陷入長期的蕭條。
2、當前產能過剩具有結構性和體制性特征
不同于2000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周期性產能過?!?,也不同于2003-2004年和2006年前后在經濟過熱下產生的“非周期性產能過剩”,我國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既反映出長期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導致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脫節,從而形成“結構性產能過?!?,如汽車行業;又有因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投融資體制改革不徹底遺留下來的“體制性產能過?!?,如鋼鐵、水泥等行業;因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促進經濟增長導致的局部產能過剩,如光伏行業。
3、產能過?;飧邚碗s性,化解難度更大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很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劇要求宏觀政策保持穩定性,與轉型升級結構調整要求改革力度加大形成矛盾;全國經濟布局和產業規劃一盤棋統籌,與市場經濟要求投融資體系多元化發展形成矛盾;內需活力不足無法滿足經濟增長,與外圍經濟與貿易形勢導致出口拉動模式不再適用形成矛盾?,F階段的產能過剩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不是單一的,既受體制、環境、資源等普遍適用的影響因素,又受具體行業自身發展特點的影響,復雜化程度加大化解難度。
工業產能過剩解決對策
1、建立產能利用率評估和預警制度,改革產業調控思路
第一,將現行企業統計、景氣指數分析與產能利用率評價結合起來,逐步建立起統一的行業產能過剩評估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讓企業和投資者及時準確地了解行業產能及相關信息,理智決策進入或退出市場行為,商業銀行據此控制信貸投向和規模,防止投資過度,規避金融風險。第二,把審批制度以經濟規模作為主要審批依據轉變為以社會性管制為主的方式,并且要以能源資源、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作為前置性條件,監管方式也應該從前置性審批,轉變為事中和事后的過程監管,提高調控水平。
2、對不同性質的過剩產能,應采取不同的調控方法
對“技術落后、企業分散、規模過小、非法生產”的企業,依照國家法律和法規關停、淘汰,防止這類企業在市場出現短期需求趨旺、價格上漲時“死灰復燃”。對結構性缺陷導致的“低水平”過剩產能實行“有保有壓”的調控措施,利用信貸、財稅、價格等經濟政策杠桿“扶優汰劣”,引導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對因購買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產生的相對性產能過剩和部分行業出現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加強規劃引導,提高企業集中度,引導企業站在技術進步前沿、順應產品更新換代趨勢進行結構調整。
3、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資擴張沖動
改革以考核GDP增長為重點的政府政績考核和官員晉升體制,消除地方政府不當干預企業投資的強烈動機。可以對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進行立法,從主要考核GDP指標轉向全面客觀考核政府治理水平,從政府內部的自我考核轉向內、外考核相結合,讓公眾意見有更多參與權;更多地把經濟發展質量、能源資源消耗和人的全面發展情況等指標反映進來;優化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稅分配,使地方政府的財力和事權相匹配,弱化地方政府投資動機;促進地方財政透明化與民主化。凡涉及政府補貼、稅收優惠或返還、提供優惠貸款等行為,都應該公開公示透明。同時,嚴禁地方政府給企業下增長指標。
4、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重組
第一,考慮按行業推進國有資產管理。要超越按企業進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層次,考慮按行業進行國有資產管理。國有出資企業如果有同質競爭,惡性競爭會導致國有資產難以保值增值,可以根據企業意愿和市場可行性,考慮合并重組或退出部分資本。第二,支持地方國企的跨地區兼并重組,以及民營企業參與國企重組。在財稅分配方面,企業兼并重組后,不搞統一納稅,仍維持原納稅渠道不變,增值稅和所得稅實行“統一計算、分級管理、就地預交、集中結算”;探索建立跨地區并購的稅收分成、產值分開統計制度。第三,使國有資本進入到戰略新興產業的高端生產環節,掌握核心技術,形成引領和示范作用,讓更多的國有企業愿意通過資本結構調整的方式進入到高端產業領域。
(責任編輯:麗娟 QQ:2355962925)
推薦閱讀:2017年展會信息 2016義烏裝博會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