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污染,治理難度大,然而我國土地污染狀況嚴峻,如不重視治理土壤污染,我國18億畝耕地紅線將受到嚴峻挑戰。”在談到舉辦“土壤改良與資源利用”國際研討會的初衷時,周奕豐如此回答。
2016年10月26日,由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廣東地球土壤研究院承辦的“土壤改良與資源利用”國際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鴻達興業董事長周奕豐在會議期間接受了有關方面專訪。
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奕豐
土壤污染現狀不容忽視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我國人多地少,可開發后備資源有限,土地資源寶貴,更應該重視土地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但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
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2014年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
“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屬污染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南方地區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周奕豐表示。
而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等特點,改良難度較大,改良時間長。周奕豐建議,制定保護土壤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實施細則,如盡快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建設土壤數據庫、標本庫;加強測土施肥、合理施用農藥;推行輪作休耕制度;鼓勵社會投資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及改良工作。
土壤修復蘊含萬億元級市場
由于目前我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土壤治理任務緊迫,土壤修復市場空間廣闊。2013年時曾有環保部有關領導稱,相對于水和大氣污染治理,我國的土壤治理起步較晚,但一旦土壤治理市場打開,將遠超水和大氣,可能達到上十萬億元的規模。
但是土壤治理具有持久性、長期性等特點,所需資金巨大。“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采用市場經濟的做法,鼓勵以工商業反哺農業,通過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參與土壤改良和污染的治理工作。”周奕豐表示。
周奕豐表示,近年來,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土壤改良和污染的治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土壤治理力度。今年5月份出臺的“土十條”,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有助于推動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但還應盡快制定出有利于行業運營的法律和法規,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如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促進產業和市場規范發展。”周奕豐稱。
打造一體化土壤修復產業鏈
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型資源能源綜合產業上市公司,多年來始終堅持循環型經濟的發展理念。“鴻達興業的定位是打造成為中國‘環保、新材料和交易所’產業的領航者,環保業務是公司運用在土壤修復領域的專業經驗,發展一體化循環經濟和綠色環保產業。”周奕豐介紹。
據了解,近年來,鴻達興業一直致力于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及土壤調理劑等產品的生產銷售,大力發展土壤修復和環保事業。公司通過流轉土地進行土壤修復并建設了土壤修復示范基地,在廣東、內蒙、新疆、海南、廣西等省區推廣土壤修復業務。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號召下,鴻達興業也加快海外業務拓展,通過提供技術支持、綜合解決方案、銷售土壤調理劑等模式到柬埔寨、印尼、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推廣土壤修復。
對于未來在土壤修復領域的戰略布局,周奕豐表示,公司將打造“土壤調理劑—土壤修復—綜合利用”的一體化土壤修復產業鏈,推動土壤修復業務發展。
本次由鴻達興業主辦的“土壤改良與資源利用”國際研討會,即旨在為土壤改良與資源利用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提供一個理論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平臺。
“希望通過本次會議的召開,提高人們對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的重視程度,鼓勵社會各界共同保護土壤安全,號召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周奕豐稱。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