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物聯時代、共享全球智慧”為主題的2016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在無錫舉行。期間,舉辦的環保物聯網高峰論壇受到業內廣泛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孟偉,發表了《網絡時代的生態環境大數據》主旨演講?!?br />
“大數據突出體現了4V特征:大量化、多樣化、快速化、價值密度低”。孟偉院士首先介紹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方面的情況。他指出,由于互聯網、物聯網、移動應用的迅猛發展,傳感器、視頻監控、移動終端等設備產生的視頻、空間地理位置、影像網絡交互數據,引發了數據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和數據模式的高度復雜化,世界已進入網絡化的大數據時代。
其次,物聯網與水環境監測技術。孟偉介紹,我們要構建“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測技術,需要突破自動監測數據遠程質控制、流量校核、工況核查技術。無論是從監測儀器設備的開發,還是從環境基礎的研究,在這些領域里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應該講這方面的技術進步是比較明顯的。
再次,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孟偉指出,通過十年的變化,我們可以看,我們國家綠色發展的水平。這期間,我們主要通過衛星數據和地面大量的采用數據尺度,數據來源,數據指標,來檢視環境的變化。10月30日上午在無錫市環境監測站看到的太湖新城土地利用,農業用地減少了7%,濕地增加了5%,這種一反一正的變化就凸現了我們無錫市重視生態環境,從土地利用上加強了監管,這無疑為我們面源污染控制和太湖水質保障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最后,生態環境大數據展望。“生態環境大數據,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大有可為。”孟偉認為,大數據在生態應用保護空間潛力是巨大的。如何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在孟偉看來,應該以創新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為重點,進一步促進物聯感知與互聯網、智能終端、云計算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提高生態環境信息的獲取效率。必須把生態環境的管理跟現代技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加快生態環境大數據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實現不同要素、不同類型信息的規范利用。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信息挖掘技術體系研發與模型模擬等壓力,提升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水平。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