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臨床試驗表明,CTCs檢測在實體腫瘤早期診斷檢測、轉移判斷、療效判定和預后評估等方面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裝置微型化是目前CTCs檢測裝置的研發趨勢。”10月28日,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廈門大學化學生物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楊朝勇教授在第二屆國際再生醫學健康產業論壇暨第四屆國際實驗生物學和醫學論壇分享了他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循環腫瘤細胞的分離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
10月28日,第二屆國際再生醫學健康產業論壇暨第四屆國際實驗生物學和醫學論壇在成都舉行,以“細胞治療技術新進展”及“單細胞技術”為主題。四川省再生醫學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成都清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康裕建教授擔任大會主席,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英國皇家學院及醫學科學院院士JohnGurdon教授,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JasonBielasPh.D,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化學系教授OscarCesPh.D.,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教授LeightonGrimesPh.D.,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遺傳學系、眼科及視覺科學教授JanVijgPh.D.等12位國際知名學者以及解放軍第463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楊曉鳳教授等國內知名專家應邀出席并發表主題演講。
10月28日,第二屆國際再生醫學健康產業論壇現場。
楊朝勇教授發表了主題演講《微流體工具在循環腫瘤細胞的富集及單細胞分析中的應用》,分享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循環腫瘤細胞的分離、檢測技術。他談到,循環腫瘤細胞是當癌癥發生轉移時在患者外周血中出現的癌細胞。循環腫瘤細胞的捕獲和分析在癌癥確診、化療評估、腫瘤復發監測、新藥開發等方面意義非凡。類似于循環腫瘤細胞,外周血中的循環腫瘤DNA、細胞外體小囊泡、特定蛋白質等相關標志物的檢測技術,成為當前蓬勃發展的液體活檢技術之一,有望在近期用于臨床。
循環腫瘤細胞(CTCs)是近些年來癌癥研究的熱點之一。這些在實體腫瘤患者血液中發現的微量細胞可能在腫瘤的轉移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去,由于數量稀少以及白細胞污染等原因,CTC轉錄譜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單細胞分析的出現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把CTC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深度。
大量臨床試驗表明,CTCs檢測在實體腫瘤早期診斷檢測、轉移判斷、療效判定和預后評估等方面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裝置微型化是目前CTCs檢測裝置的研發趨勢,而這其中微流控芯片就是典型成果。
“從C1單細胞自動制備系統到Polaris系統,對CTC細胞進行單細胞基因表達分析可以讓我們很好的了解CTC細胞間以及病例之間存在的差異。這些信息對于未來改善對于癌癥診斷和治療策略方面可能會有積極的影響。”楊朝勇教授指出。
人物簡介:
楊朝勇:1975年11月出生。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譜學分析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成員,廈門大學化學生物學系副主任。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