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廣東省廉江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近日點火試運行。據了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標優于國家標準,其中二噁英排放指標達到歐盟Ⅱ級排放標準。正式運行后,將有效解決廉江市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問題。
當前,關于垃圾處理的話題越來越多,垃圾處理方式的選擇也存在爭議。這是因為,以前垃圾產量少,垃圾處理量更少,建座填埋場便可解決垃圾出路問題,垃圾問題沒有引起社會重視。近些年,垃圾產量和處理量迅速增加,一些城市土地供應出現緊張局面,垃圾處理形勢惡化,于是,垃圾焚燒處理成為選項。但由于易引發鄰避效應,使得垃圾處理方式的選擇成為廣受討論的熱點。
筆者認為,討論垃圾治理,不應局限于某一思路,應進一步開闊視野,從處理、管理和治理多個視角出發,加強研究,建立更科學的垃圾治理體系。
一是處理、管理和治理視角。雖然垃圾問題大討論始于垃圾燒與反燒視角,但垃圾焚燒處理既是科學處理垃圾之需要,也是垃圾處理嚴峻形勢之所迫。垃圾焚燒處理確實存在鄰避效應,且因一些焚燒處理設施運營過程中暴露出的負面影響而不斷擴大,致使焚燒處理設施落地難,甚至惡化了垃圾處理形勢。所以,燒與反燒的討論很快便轉換成燒與怎樣燒的討論。筆者認為,應從這種討論從擺脫出來,從垃圾處理、管理、治理及與其相關的工程技術、政府行政管理和社會治理等方面討論垃圾處理問題。
垃圾處理、管理或治理,只是看問題的視角不同,各有必要和正當性。恰恰因視角不同,在如何看待和研究垃圾問題上自然有所不同,其研究方向、關注重點、解釋方法和解決垃圾問題的途徑等方面各有側重,使之構成互補或包容關系。垃圾處理從工程技術層面看待垃圾問題,強調采用填埋、焚燒或綜合處理等工程技術手段解決垃圾問題;垃圾管理從行政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層面看待垃圾問題,強調采用政府調控手段解決垃圾問題;垃圾治理從社會和社會技術層面看待垃圾問題,主張吸納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科和垃圾處理、垃圾管理的研究成果,推動政府和社會良性互動,通過動力創新、技術創新和體系創新,實現垃圾全程、多元、綜合和依法治理。
二是互動共治范式。垃圾治理對于垃圾處理和管理具有包容性,有必要從垃圾處理、管理轉變為垃圾治理。這種轉變意味著觀察和理解垃圾問題范式的轉變,從企業、政府獨司其職轉變為政府和社會互動共治。相應的,垃圾問題便要從工程技術問題、行政管理問題轉變成社會治理問題。不僅要看到垃圾的物質屬性,更要看到垃圾的社會屬性,更加重視政府和社會內部及彼此之間的互動。
以互動共治范式觀察和理解垃圾問題,必然涉及政府管制、生產、生活及其他種種相關活動構成的社會活動。這是一種多主體互動的活動,既會產生互動收益,也存在沖突內耗,諸如旁觀者效應、搭便車效應、見風使舵效應和鄰避效應就是社會內耗的表現。如何減少社會內耗,增大社會收益,這是研究垃圾治理的主線和目的。
三是制度化。為了減少社會內耗和增大社會收益,必須將各主體的選擇與行動制度化,使之成為社會選擇和社會行動,達至社會互動共治。為此,必須細分垃圾治理的相關主體,包括垃圾產生與排放主體(居民、企事業單位等)、垃圾處理服務主體(企業、社會組織等)和各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等,細分垃圾治理流程與處理服務環節,厘清各主體的職責、權利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尤其要厘清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社區(村)居委會、小區物業管理公司、垃圾處理服務企業、垃圾產生與排放主體之間關系,促使所有主體的選擇與行動規范化和程序化。
綜上所述,當前在垃圾治理研究視角、范式和制度化等方面已經積累了可貴素材,應用這些素材和垃圾治理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垃圾治理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幫助人們揚棄垃圾治理研究與實踐中的一些片面認識,啟迪人們系統觀察、理解、研究垃圾治理,豐富垃圾治理理論,并用理論指導實踐,避免選擇與行為偏差,凝聚社會共識,促進垃圾治理全面深入發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