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被稱為“國民經濟的血液”,它既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和能源,也是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原油期貨的走勢,也因此成為整個大宗商品市場的風向標。影響油價漲跌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美元走勢、市場供需、投機資金炒作、自然災害等,特別是地緣政治沖突時刻牽動著國際原油市場敏感的神經。然而近年來,這種傳統格局卻出現了新變化。
地緣沖突加劇,油價不漲反跌
世界石油產地大部分集中在中東,而中東正是美、俄、歐盟等政治勢力角力的戰場。縱觀近幾十年的中東戰亂,每一次沖突都伴隨著油價的劇烈波動。投資者也習慣了一打仗就做多,一停火就看空。
2014年3月,克里米亞公投后宣布“獨立”,并申請入俄,此后俄烏沖突不斷擴大。俄羅斯、歐盟和烏克蘭三方談判破裂,俄天然氣向烏克蘭斷供。烏克蘭東部兩個州先后宣布“獨立”,東部民間武裝與烏克蘭政府進入“軍事狀態”。北約和俄羅斯相繼增兵克里米亞地區。美國聯合歐盟等北約成員國對俄羅斯發起經濟制裁。
然而從2014年9月到2015年11月,國際油價卻從每桶96美元/桶一直跌到26.5美元/桶。
地緣沖突緩和,油價不跌反漲
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曾于2014年1月在日內瓦舉行首輪和談,但以失敗告終。2015年10月,敘利亞沖突雙方簽訂停火協議。在五年內戰造成超過25萬人死亡之后,敘利亞和談于
沖突緩和使油價從每桶最低26.5美元一路反彈到45美元,2016年8月達到51美元。
造成原油走勢新變化的原因
原因之一:石油美元霸主地位動搖
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承擔了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計價單位三大職能。國際貿易80%以上以美元結算,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中美元所占份額超過60%。1970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與沙特皇室達成一項“不可動搖的協議”,規定石油交易只能用美元計價。由于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促使歐佩克其他成員國也接受了這一協議。于是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美元成為唯一的計價與結算貨幣,這等同于美元與石油掛鉤。對美國來說,重要的不是匯率高低,而是美元在國際石油交易中擁有壟斷地位,石油供需實際變成了美元供需。這就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
由于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宣布向歐盟出售石油可用歐元結算,直接導致英美聯軍繞開聯合國安理會,于
然而歷史的發展不會永遠看美元的臉色。現在,歐洲各國從伊朗購買石油用歐元支付,中國從沙特、伊朗、俄羅斯等國采購也不再以美元支付。世界產油國正逐步開始接收人民幣結算石油。俄羅斯、伊朗、沙特以及委內瑞拉紛紛開始接收人民幣結算石油。這些都標志著人民幣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定價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以人民幣結算石油的增加,代表著美元未來的貶值擴張受到了中國的限制。石油美元流量的衰竭就是美元霸權末日的開端。照目前這種狀態發展下去,未來必然將出現美元、歐元、人民幣三種貨幣結算石油的局面。
原因之二:石油戰略難再一廂情愿
基辛格有段名言——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經濟;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控制了世界;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長期以來,美國的石油戰略就是封存本國油井,攫取全球資源,直到全球石油資源枯竭之際才開啟本國油井,剪世界各國的羊毛。然而
長期以來,美國還利用石油和美元組合的超級武器,通過打壓油價來制裁全球第三大輸出國俄羅斯,通過推高油價來圍堵全球第一大進口國中國。然而美國的如意算盤逼迫對手不斷擴大合作。據西方媒體的報道,為了應對西方的制裁,自2015年年初起,俄羅斯第三大石油生產商GazpromNeft通過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向中國出口石油,就一直以人民幣結算。中俄還嘗試在天然氣合同中持續推進去美元化。
石油資源呈現多元格局
世界頁巖油開發升溫,拓展能源新領域,隨著開發利用技術的進步,不少國家和地區趨向于充分開發利用頁巖油資源。美國骨干石油企業,將頁巖氣生產積累的水平鉆井、水力壓裂等技術縝密組合,用于非常規石油的頁巖油領域,增加原油產量。2008年以來美國頁巖油產量快速增長,居于各國之先,成為世界產量增長的主要來源。隨著非常規能源的崛起,昔日的非常規亦可能成為常規,又給世界原油市場帶來新的影響。
目前,全球頁巖資源可以滿足世界十年以上的原油需求,俄羅斯擁有全球最多技術上可開采的頁巖油資源,其次為美國,中國則排第三,阿根廷第四。全球42個國家擁有的技術上可開采的頁巖油資源達到3450億桶,約占全球石油儲備的10%。但目前暫時還只有美國和加拿大能夠開采具有商業品質的頁巖油資源。
持續的低油價是沖著美國的頁巖油而來的。以沙特為代表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堅持不減產,就是要打垮美國頁巖油,維護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市場壟斷地位。受低油價影響,美國40多家頁巖油公司申請破產,近十萬名職工遭解雇。
美國頁巖油開發增長雖然暫時被打壓下去,但美國的石油生產卻快速增長。2015年美國每天的石油生產比2014年多出130萬桶,與此同時,美國解禁了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而低油價雖然打擊了頁巖油,但對于保護沙特石油市場卻無能為力。美國產石油不斷挺進國際市場。顯而易見,美國出口石油意在壓低國際油價、控制定價權,打擊俄羅斯、伊朗等對手國。
能源格局多元化,還表現在替代能源的興起,使得石油逐漸喪失綁架全球經濟的能力。海灣國家以其今天的政治力量,已經難以掌握石油的定價權。既然全球經濟中石油壟斷已經被打破,石油美元體系因此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石油走勢顯露的新變化,標志著國際政治、經濟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任何國家、任何貨幣都不能一頭獨大,充當霸主。而在石油和大宗商品市場上,我們也要以多元化的新眼光、新思路、新策略來分析和把握行情的新走勢、新特點。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