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越來越多的“高、精、尖”裝備制造企業正在迅速成長,它們將自身技術創新需求和高等院校、研發機構的科技資源等有機結合起來,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鏈,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對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全面支撐。在專注于“產學研用”的背景下,泉州裝備制造企業如何繪出新一輪的智造版圖?
裝備制造描繪“智造版圖”
研發智能軸承“中國芯”
近日,“2016中國(泉州)高端制造業(智能軸承)高峰論壇”在泉州迎賓館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泉州市經信委、洛江區政府主辦,洛江區委人才辦、洛江區經信局、洛江區科技局承辦。60位來自全國海陸空軍工裝備領域的專家及上百位企業代表出席盛會,以“智能軸承”為題,共同研究探討軸承可靠性、智能化以及相關技術。
“中國是一個軸承制造大國,但不是一個軸承制造強國。2016年年初,德源軸承開始投入軸承智能化研發,如今已研制出帶有MEMS微機電傳感器的智能技術,是跨入當今世界先進行列的一款傳感器智能技術。它有著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巨大市場容量,可應用到航空航天、高鐵、石油核電、高端數控機床等領域。”德源軸承公司董事長林德慶在報告中表示,他愿意將自主研發的智能軸承“中國芯”與同行分享,共同推動中國軸承業由大到強邁進。
據悉,德源軸承所研發的智能軸承,是與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聶泳忠博士其帶領的專業團隊進行緊密對接、精誠合作的。論壇上,德源軸承公司首席技術顧問聶泳忠博士也進行了現場分享,就智能軸承的優點及其國際上智能軸承的研究現狀等進行解讀。聶泳忠指出,“智能軸承具有以下優點:內嵌了高可靠性、高靈敏度MEMS寬頻帶傳感器;可以對振動、速度、轉速等的數據進行采集;可實現無線數據傳輸及無線供電;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以往的軸承檢測模式,使得傳感器更為直接,信噪比更好,更容易提前預警故障;同時也將改變業態模式,使軸承生產企業由產業供應商變成服務與大數據提供商;最后,通過與微傳感融合技術、數據處理技術、電源管理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使得軸承能夠進行自我診斷。”
借助外腦聯合開發
如今,不少泉州裝備制造企業都深諳創新的重要性。通過借助外腦(指企業管理者在企業外部需求管理經驗和智力的智囊人物或者智囊機構)進行聯合開發攻關、研發新產品,成為企業研發創新產品的新通道。
“當前,磚機行業發展很不均衡,市場模仿速度又快,當市場被同質化產品瓜分后,企業就很難有競爭力。”在泉州市雄輝機械董事長陳金雄看來,要在磚機品牌云集的泉州脫穎而出,中小型企業一定要走出屬于自己的特色。近兩年來,經過不斷地實踐摸索,雄輝機械找到了新的經營思路:即以項目合作形式,與下游客戶形成聯盟,實現核心技術的互相轉化利用,達到雙贏。目前,該公司的發泡磚生產線正是在這一模式下,促成合作,現已進入最后的收官階段。
歷經三年時間,雄輝機械研制成了全國第一條環保發泡磚自動生產線,目前已獲得相關專利26項。據悉,發泡磚免水泥,免蒸氧,可以用許多廢料進行生產,具有環保、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等優勢,對工業廢棄物再利用的同時,又能形成附加值較高的新產品。
“沒有大企業的研發實力和科技人才,通過借助外腦,聯合開發攻關,是中小企業迅速提升的新通道。”陳金雄說,通過發泡磚項目的實踐,雄輝已經初嘗甜頭。未來,這種模式也將在公司內部推廣,以項目合伙人機制,激發公司員工的創業創新熱情。陳金雄認為,隨著國家對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參與項目合作機制的放開,借助外腦,以項目制孵化的模式將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這對民營企業對接高級人才和高精尖技術是一個非常大的利好。
專注細分領域升級
專注“產學研用”,對于泉州裝備制造企業而言,顯然都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版圖擴張,而是要在技術內涵上進行轉變。例如,地坪研磨機械在國內是一個非常小眾的細分領域,全國較具規模的企業只有十幾家,而在整個福建,只有晉江興翼機械一家。
據悉,興翼機械通過借助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及自身的研發團隊,實現了快速發展,現已擁有100多項實用新型及發明專利,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在全球擁有40幾家銷售服務中心,產品70%以上出口。
近年來,興翼機械不斷加快對設備的研發及升級換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效化、無人化是興翼機械正在升級的方向。葉根翼告訴記者,在美國,地坪研磨機使用范圍非常廣泛,通常以大型研磨機為主,最高一臺設備一天可研磨8000平方米。而國內地坪研磨機目前一天單臺設備的工作量僅有1000平方米,存在較大差距。
為改變這一現狀,興翼機械正與廈門大學及國內知名機械制造商聯合開發大型研磨機。葉根翼介紹說,該新品的亮點是齒輪傳動,能達到速度快、聲音小、扭力大的特點,研發成功后將填補國內空白,預計明年年初可投放市場。
(亞洲軸承網 責任編輯:晨雪 )
標簽:裝備制造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