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連商品交易所的鐵礦石期貨交易規模是新加坡交易所的20多倍,不過高盛指出,交易規模的大選并不能決定中國有更多的鐵礦石定價權,相反,交易規模小的新加坡每日鐵礦石價格的變化一直持續影響著大商所。這是為什么?
鐵礦石定價權
雖然鐵礦石期貨從2009年才開始交易,但成交量增長十分迅猛。2016年,鐵礦石期貨日均成交額為70億美元,相當于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WTI日交易額的20%,鐵礦石已經成為市場上重要的投資品種。而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消費國,中國一直在爭取鐵礦石定價權以打破國外的指數壟斷,從而改變中國的鋼鐵產業在成本端受制于人的局面。
高盛認為,相比大商所,在新交所的機構投資者更多,且個人投機者更少,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大商所的巨額成交量與定價權之間的相關性不大。在新交所,機構投資者進行90%的交易,但個人投資者主導了大商所70%的交易。因此,在大商所交易的換手率遠遠高于新交所。
不過,盡管大商所的整體影響力較新交所遜色,但高盛觀察到,當鐵礦石價格急劇下跌后出現企穩或者上漲時,大商所的影響力有上升的趨勢。這可能與很多境內投資者有更強的投機動機相關。
今年以來,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價格上漲了38%。在投機性交易的推動下,今年3、4月,國內鐵礦 石期貨暴漲。大商所采取了一系列“降溫”措施,包括提高該品種合約漲跌停板幅度、提高最低交易保證金、取消開平倉手續費優惠等,以防范潛在風險。8月,大 商所的9月鐵礦石期貨合約再飆漲,一度突破4月投機熱潮攀頂時創下的收盤高點。
因預期需求改善,大批中國投資者在年初時涌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不過彭博援引澳大利亞礦企FortescueMetalsGroup認為,如此高的投機交易水平很不健康。
業內人士認為,對比來看,在礦企做好“過冬”準備之際,中國鋼鐵行業在爭奪話語權前,更該修練內功,從化解產能過剩、提高效率等各方面著手,應對“嚴冬”。(來源:中金網)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