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高昂的發電成本、對電價補貼的依賴似乎已成為了人們對光伏行業的固有印象,使得這一朝陽產業附帶的能源可持續吸引力也有所折扣。
2016年11月4日,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將正式生效,中國將向國際社會兌現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分別提高至15%和20%的承諾。
“初步測算,要實現上述目標,2020年風電和光伏并網總容量至少要達到4億千瓦,2030年要達到10億千瓦。”在10月19日舉行的“2016中國光伏大會暨展覽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朱明表示。
據中電聯數據,截至2015年底,中國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4158萬千瓦,同比增長67.3%,約占全球總量的五成。
朱明指出,“十三五”時期光伏產業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配置資源,不斷推動發電成本的下降和技術水平的上升,早日實現零補貼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
隨著光伏利用規模的迅速擴大,技術突破及產業的升級加快,發電成本顯著降低。“光伏發電是過去五年內發電成本降低最快的新能源發電技術,從‘十二五’初期到現在,光伏發電的硬件成本差不多下降了70%。”朱明說。
雖然與燃煤發電等傳統發電形式以及風電相比,目前高成本仍是光伏行業所面臨的主要障礙,但自2008年中國政府首次公布4元/度的光伏電價以來,目前0.8-0.9元/度的價格已下降了80%。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在會上表示,盡管光伏電價比風電(0.5-0.6元/度)和煤電(0.3-0.4元/度)要高,但目前大部分地區已實現發電側的平價上網,預計到2020年,最晚到2025年,光伏電價將降至0.3-0.4元/度的水平,就完全不需要財政的補貼。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則在會上表示,當前國家每年在光伏發電上的補貼約為100億-200億元,較大的光伏發電企業繳納的稅收超10億元,一般規模的企業則為3億-5億元,經測算的總稅收超出200多億元,實際上已對國家補貼實現正數回報。
近期,光伏領跑技術基地出現了低價頻出的現象,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9月,內蒙古包頭1GW國家光伏領跑者基地12個項目開標,56個參與企業給出的中標價格均在0.52元-0.7元/千瓦時的范圍內。打破了8月由協鑫新能源(00451.HK)在山西陽泉1GW的光伏項目中0.61元/千瓦時的最低電價紀錄。
“光伏領跑者計劃”是國家自2015年開始,每年實行的光伏扶持專項計劃,通過制定激勵政策,鼓勵同類可比范圍內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光伏產品、企業或單位的的技術研發、宣傳和推廣。
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在大會上表示,“進入下半年以來,光伏需求快速下滑,給行業造成很大壓力。市場中一些企業在組件或系統招標時報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低價,這給全行業帶來很大影響。”
對于行業內出現的低價競爭現象,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認為,當前頻出的低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必然性是指招標、投標、中標并不是馬上交貨,企業對未來交貨時的價格存在一個下降的預期,偶然性則指領跑者基地與其他項目相比,成本優勢較明顯,且較好落實。另外也不排除企業有戰略性布局的考慮。
在領跑者計劃顯著發揮了降低電價水平的作用后,9月29日,國家發改委下調了三類資源區的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和分布式補貼。據《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電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Ⅰ類、Ⅱ類、Ⅲ類資源區地面電站光伏上網電價分別從0.80元、0.88元、0.98元下調至0.55元、0.65元、0.75元,分布式光伏“自發自用余量上網”和“全部自發自用”的補貼由當前的0.42元,下調至Ⅰ類資源區0.2元、Ⅱ類資源區0.25元、Ⅲ類資源區0.3元。
據最新公布的征求意見稿,分布式光伏補貼的相關標準上調為Ⅰ類、Ⅱ類資源區0.35元,Ⅲ類資源區0.40元。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認為,2016年的光伏電價確有下降空間,但保證行業內一個合適的利潤水平應是始終堅持的方向,降幅需要行業給國家多提建議。王勃華在會上透露,目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已匯總行業意見,并整理了14頁的建議、意見,分別遞交給發改委的價格司、能源局的新能源司、財政部和工信部。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