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里,一臺臺農機正在緊張作業;村路上行駛的農用車里,裝滿了剛剛收獲的玉米;不遠處,聳立著一棟棟高大的農民住宅樓……來到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一幅現代秋收圖讓人眼前一亮。
今年秋天,這個小村莊迎來的不僅僅是玉米的豐收。農機優化升級的驚喜、種植結構調整的成效、農業設施和技術的更新,都在秋收中生動上演,成為我市農業現代化之路的一個縮影。
農機裝上gps
邊秋收邊測土
機械化收割早已不是新鮮事。眾一農機專業合作社經營著陳家店村的600公頃農田,擁有160多臺(套)農機,在今年的秋收中,農機被裝上了gps,開啟了“智能化秋收”。“機器里安裝gps系統后,會按照設定的標準作業,不僅加快了速度,也讓秋收更加精準。”村干部指著一臺高大的農機介紹說,農機在收獲玉米的同時,還能測出土壤里營養元素的含量,“明年春耕時就會根據土壤的需要合理配比肥料。”
解讀:合理優化農業機械配置,正是我市農機化發展的方向。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市將重點引導農機配置由單純數量型向優化配置效益轉變,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裝備能力。
今年,長春市大力推廣了機藝組合新技術,全市耕、種、收綜合農機化水平提高2.5個百分點,達到81%。先進農機與新技術的配套使用,讓陳家店村的玉米獲得了豐收。初步預計,今年濕糧平均產量將達到每公頃1350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加1500公斤。“我們的目標是達到農業全程機械智能化。”村干部信心滿滿地說。
經濟作物增加
與玉米“平分秋色”
與往年玉米“獨挑大梁”不同,陳家店村今年的秋收中,經濟作物與玉米“平分秋色”。在離玉米地不遠,大豆的收割也同時進行。
秋收中,除了收割機等農用機械,記者還在農田里發現了挖掘機等工程機械的身影。“我們正在建設實驗區,剛剛完成了水窖的建設。”村干部介紹說,實驗區里有采集控制器、傳感器等先進設備對農田灌溉進行監控管理,保證適時滿足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從而達到自動化節水灌溉,“這個水窖可容納水量1600立方米,雨季收集雨水,旱時對農田灌溉。”
解讀:村干部口中的“實驗區”是指農安現代化大農業綜合實驗區。它以陳家店村為啟動區,輻射帶動區包括農安境內玉米等旱作糧食作物優勢鄉鎮,實現吉林省“前農現代農業核心區”長春段建設目標。啟動區及核心區規劃實施區面積17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8萬公頃。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