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成都經濟迅猛發展,消費結構同步升級,市民對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最新數據顯示,成都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近20萬戶。從農田到餐桌,每個環節分散著海量數據,但碎片化表現嚴重。與之相對應,龐雜的監管任務與有限的監管資源矛盾突出,難以主動發現潛在風險。
成都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兩個創建”)以來,在全國率先全面打通全市食品安全數據,初步實現食品安全智慧治理。
成都開展“兩個創建”試點工作以來,貫徹落實中央“四個最嚴”和省委“守住三條底線”總體要求,針對“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大消費”的市情,根據“機器換人、機器助人”的總體思路,依托“互聯網 ”理念和技術,建立成都市食品安全監測預警數據中心,探索了一條成都特色的“智慧食安”創建之路。 打通食品安全信息孤島 全國率先 20日,據成都市食藥監局消息,2015年9月,“兩個創建”以來,成都市委、市政府依托成都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在該院原有檢驗檢測數據基礎上,整合全球統一標識系統(GS1)、企業信用、檢驗檢測、網絡輿情等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數據,打通食藥、衛計、農業、工商、質檢等部門“信息孤島”,成立成都市食品安全監測預警數據中心,在全國率先全面打通全市食品安全數據。 目前,數據中心已經整合了來自標準化研究院7000多萬條商品信息數據;來自農委、衛計委、工商局和質檢局9.6萬條政務數據;含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與快檢在內的912萬條檢驗數據;以及年均6.8億條輿情數據。 通過監測輿情信息,數據中心已主動破解螃蟹注水增重等食品安全謠言,避免引起市民恐慌。 監管效率極大提高 主動發現標準缺陷 成都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院長萬渝平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數據中心深入探索機器換人、機器助人智能監管模式,監管效率極大提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的感知、篩查、分級、預警和防控能力。同時,可以主動發現現行標準的缺陷,定量標識企業信用水平,倒逼企業誠信守法。 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成都監督性抽檢問題發現率從2.36%提升到10.71%。哪家食品企業屢次違規,哪個片區問題重重,一目了然。市民可以通過網站、APP等途徑查閱問題餐館或食品。 “在依據國家標準進行檢驗檢測以外,數據分析還有望主動發現標準中存在的缺陷。”數據中心首席專家、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說,“以注水肉為例。不注水的豬牛肉水分含量在64%~71%,而國家標準是77%。我們發現大量數據點集中在73%~77%之間。實際上,水分含量76%的豬牛肉已經注水較嚴重。這表明豬牛肉注水行為比較精準。基于此,我們在行業會議上提出要修改畜肉水分限量標準,并且最近得到反饋主管部門已經在討論這個標準的修改意見。”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