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天山山區人工增雨雪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于近日通過驗收。今后,在計算機技術、無人機技術和飛秒激光等先進技術的幫助下,新疆的氣象部門可以做到“呼風喚雨”了。
新疆平均年降水量165毫米,蒸發能力為降水量的10倍至20倍,水資源約占全國的3%。水資源匱乏仍然是長期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每年“途經”天山山區的水汽資源達到1.15萬億立方米,但絕大多數不能轉化為降水。國內外多項地形云人工增雨試驗表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可以增雨10%以上,能為天山地區增加水資源,更有助于增加新疆山區冰雪積累、提高河川徑流、改善荒漠生態環境。如果全面將該項目先進的人工增雨雪技術應用于實踐,每年將為天山地區增加約4400萬立方米水資源。
要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借助于該項目研發的三大科研應用成果:“一箭、一機、一光”。
“一箭”即多彈型雨雪火箭發射裝置。該項目在巴音布魯克建立了人工增雨雪示范基地,應用多彈型雨雪火箭發射裝置進行了多次實地增雨雪火箭發射試驗,該裝置可遙控操作,并可以兼容目前國內四個廠家生產的增雨彈,安全性和技術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一機”是項目組研發的人工影響天氣探測作業、多源信息融合的一體化無人機系統。該系統可以遙控無人機進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無人機還能實時發回高空動態監測數據。該系統在天山和巴音布魯克等地區共進行了27架次的實際作業,效果良好,多次作業完成后不久即出現降雨情況。
“一光”則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飛秒激光技術。項目組將該技術引入人工影響天氣系統,研發出超短脈沖激光人工引雷降雨技術與設備。將飛秒激光打到符合條件的云層中,即可誘發雷電,增加降雨。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