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衛浴網訊】2016年智能衛浴進入了“發熱高燒”元年,智能品牌一夜之間如雨后春筍爭先冒出。縱觀衛浴行業,五金企業、淋浴房企業紛紛祭出“智能法寶”,或通過自建研發團隊,或通過OEM合作生產等上馬智能衛浴產品。毫無疑問,智能衛浴這一杯羹競爭現狀頗為壯觀。
衛浴欲分一杯羹 企業爭先恐后要降溫
從觀測的數據來看,業界存在存在兩種趨勢。前一種以新生智能企業為主,范圍涉及廣東、福建、浙江等重點產區,當然也不乏國外進口、中外合資建立的智能衛浴品牌。后一種則是原有基礎上的智能轉型,通過緊跟智能衛浴大勢,圍繞著智能創新,徹底將企業普通陶瓷衛浴生產線拉拔至智能生產線。其從技術、設計到模具及生產線的大變遷,成為其他智能衛浴企業的產品供應廠,而不是把產品直接打入市場。
先不論這兩種智能衛浴發展方式的利弊,企業逐利的本質也是無可厚非。的確,面對智能馬桶巨大的市場潛力,企業如果只顧緊跟其高于普通馬桶的產品毛利,而忘記保持相應的安全距離,如遇重大事故即使緊急剎車,也難免受到重創。
“同類型產品和廠家太多了。大家一窩蜂上,最后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一窩蜂倒,而且會將這個市場做爛。”對于智能衛浴大熱和行業的“盲從”現象,有人表達了如此的擔憂。
從謹慎的角度來看,這個擔憂或許未必是杞人憂天。中國的企業最擅長的就是“一窩蜂”的跟進,已經有不少行業或者企業在“一窩蜂”這個詞上吸取過慘敗的教訓,例如煤炭行業、鋼鐵行業、光伏行業等。“一窩蜂”容易造成產能過大,并且出現低端產品多、高端產品少、質量穩定性不夠等諸多問題。對于智能衛浴這個新興的產業,如果任由“野蠻生長”,至少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帶來負面的影響,這些影響甚至已經顯露苗頭。
價格之殤
大量企業跟進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產能增加,競爭激烈。對于大多數衛浴企業,尤其是缺乏品牌和渠道支撐的衛浴企業,獲取銷量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在價格上“放血”。類似的智能馬桶蓋,你敢賣2000元,我就敢賣1800元,你甘心賺100元,我就情愿只賺50元,甚至再虧2元也沒關系。如果說2015年年末,市場上某個品牌的分體智能馬桶只賣2000元,讓你很驚訝,今年在市場上,你或許能見到只賣1300元左右的。
質量之殤
相對傳統衛浴產品,智能馬桶蓋的技術含量要高,涉及到電子技術。而新進入智能衛浴行業的部分企業,本身在電子制造上就缺乏沉淀,即使是和其他智能蓋板專攻企業合作,對技術的吸收和消化也并沒完全到位,生產的產品在質量上還達不到過硬的標準。而企業的本質是追逐利潤的,“放價”銷售又會讓這些企業在配件采購、生產成本等方面“下功夫”。
再如陶瓷體生產企業。2016年,一些主要生產普通馬桶的陶瓷企業,圍繞著智能衛浴,開模具、改生產線,生產智能馬桶的陶瓷體,生產出來的陶瓷體,優質的產品被合作的大品牌挑走,剩下的一等品和修補產品如何處理?對于企業來說,這些都是成本所在,直接銷毀不太可能。要么賣給其他的中小企業,要么賣給做電商的商家。最終,這些產品還是會流入到市場,銷售到消費者手中。
無論是電商銷售還是線下銷售,2016年智能衛浴產品的銷量比2015年都有較大的增長,如果質量不過關的產品流入市場,容易造成“銷量越大、質量問題越大”。
信心之殤
價格做爛,企業沒有利潤,就沒法研發出更好的產品;質量做爛,經銷商和消費者對國內智能衛浴產品就容易失去信心,將消費者推向國外的品牌,這對國內智能衛浴發展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其實,任何一個衛浴行內人士都不愿看到舍本逐末的盲目,爭先恐后的冒進更是不值得提倡。在舉足踏入智能衛浴市場,應先掂量自身生產實力和市場實際容積,才能知道這塊“肥肉”是否有胃口品嘗。
(責任編輯:晨雪 QQ:2355779328)
推薦閱讀:代理采購 2017年展會信息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