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發動機制造是工業體系中的皇冠,且高度敏感,是中國一直渴求的技術。過去,在一般的習慣性表述中,航空發動機與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封鎖高度關聯。
近些年來,中國加大了航空發動機自主研發的力度,中國巨大的航空市場也展示出強大的吸引力,各大航空巨頭更有對自身利益的細致考量。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中國本土航空發動機的制造有了較大進展。2016年1月間,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GE(通用電氣)航空集團中國區工程技術總監鵬談到對所謂“技術封鎖”看法。
事實上,在西方巨頭尖端技術本土化的過程中,我們應放棄偏見,充分相信市場的力量。要相信,基于互惠互利的原則,不存在損人不利己的技術封鎖,也不存在損人不利己的陰謀論。陰謀論往往是不自信和溝通不充分的產物。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其實一切皆可以談。
1GE對培養中國本土人才非常重視
澎湃新聞:GE中國有多少人為ARJ21項目服務?
作為ARJ21/CF34-10A這個項目團隊第一個工程師,我2003年到上海。過去十多年里,在中國,我們這個工程團隊做了三方面業務。一個是與發動機有關的項目,包括ARJ21項目,還包括船的項目。第二大塊是整個地區供應鏈的支持,涵蓋中國大陸、臺灣等地區。第三塊是航空服務,在大中華區我們有4000臺發動機,很快會達到6000臺,對這些發動機的技術支持,對客戶的支持,是我們重要的任務。我現在主要是做這三方面工作。(ARJ21是中國按照國際標準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支線客機。CF34-10A是ARJ21使用的發動機,由GE航空集團制造。——編注)
我們的人其實不多,加起來才140個。ARJ21/CF34-10A項目上,我們到今天只有四個人。這個項目已過了高峰階段,接下來是支持它如何進入航空公司去運行。目前這四個人都是很重要的,未來會為這個型號培養兩個總師(Model Leader),一個是CF34-10A的工程總師,另一個是CF34家族發動機的服務總師。雖然在中國只有四個人,但是他們可以調動全球的資源支持這個項目,之所以把這么關鍵的總師轉移到中國來,就是為了更好地支持中國的飛機項目和航空公司運營。這兩個總師都很年輕,都是八零后。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