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各類資源要素最集中的領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在9月22日召開的“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副司長周少清表示,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結構和供給側方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加快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名譽主任、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表示,供給側的問題多半與制造業有關,供給側改革為制造業發展營造了更好的空間。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表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五大工程及六大重點領域都將直接推動汽車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
四川省政協副主席陳放致辭指出,四川省要發揮裝備制造業在工業強省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補”、“一提一創一培”為抓手,推動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持續增強創新發展動力,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推進供給側改革 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歷史經驗證明,工業始終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所在。中國要成為真正的經濟強國,必須努力建設制造強國。周少清表示,《中國制造2025》是推進中國制造強國建設的行動綱領。作為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三步走”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描繪了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方向和路徑。“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以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快實現產業邁向中高端。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加快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周少清指出,制造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做出的重大舉措,也是加快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結構和供給側方面。新一輪產業變革,重心在供給方,實質就是通過制造模式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提高供給對需求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強化創新的引領作用,通過優化要素的配置,來優化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推動制造業邁向新高端,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性跨越。
“供給側改革為制造業發展營造了更好的空間。”朱森第表示,目前制造業發展空間、環境都有待改善。《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近十年的行動綱領,也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有力之舉。
我國制造業存在六大主要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率增速過緩,質量基礎相對薄弱,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行業信息化水平不高。
那么,六個方面改善需要從哪里著手?朱森第表示,經過研究,我國制造業發展要從提高效率和質量入手,著力自主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規模與效益的雙優,進而滿足各方面需求。
基于當前中國經濟的“L型”走勢判斷,中國制造業必須擯棄原有發展模式與思維定式,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從創新、融合、綠色、服務中尋求新的發展。朱森第告訴記者,從供給側看,基于制造業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給不足。因此,一定要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逐步進入制造強國前列。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描述的前景。
朱森第強調,《中國制造2025》力推供給側改革,要調結構,推創新,促融合,育人才,抓改革,創條件。一是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二是補給創新能力、質量品牌和工業基礎短板,擴大有效和中端供給。三是有效降低企業綜合成本,釋放微觀主體發展活力。四是推進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化解供需結構錯配矛盾。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制造2025》全面實施之年。陳放表示,四川省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綿陽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正在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引進力度,以推動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陳放表示,四川省要發揮裝備制造業在工業強省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進一步提升裝備制造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地位,推動四川省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據介紹,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前聯合印發了《四川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了四川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實施路徑和配套政策,將以“三去一降一補”、“一提一創一培”為抓手,推動提高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持續增強創新發展動力,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周少清表示,四川作為西部地區制造業大省,在發展先進制造模式、延伸產業鏈、優化產業布局、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綿陽作為全國唯一科技城,要以本次論壇為契機,積極爭創全國“中國制造2025”示范試點城市,努力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在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中實現率先突破。
落實《中國制造2025》 抓好“三個制造”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是構建新型制造體系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舉措。”周少清強調,一定要牢牢把握這一主攻方向,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為落實制造強國戰略部署,工信部去年啟動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計劃通過三年時間的探索努力,形成并推廣有效的經驗和模式,加速我國制造業總體發展智能制造的進程。
《中國制造2025》發布以來,社會各界反響強烈,有效引導了社會各類資源有效集聚,促進了制造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周少清介紹,工信部主要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編制和發布了“1+X”規劃。“1”指《中國制造2025》,作為行動綱領;“X”指11個指南,作為實施配套措施。目前,“1+X”規劃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二是制定出臺了一批配套政策,細化分解了《中國制造2025》各項政策措施,頒布實施了一批配套政策。啟動了制造業創新中心、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工業強基等重大工程建設,開展了城市試點示范。三是加強對地方區域差異化發展指導。編制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實施指南(2016年度)》,研究建立產業基礎大數據平臺,積極引導地方產業差異化發展。
為什么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朱森第說:“我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能夠提供動力和改變,一是現代制造業通過智能制造滿足定制化的要求、提高效率質量、優化環境、改善我們的作業環境來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二是通過智能改造改變制造模式,改變為成本低、服務至上、環境友好的模式,這樣才能適應發展模式的變化。三是能夠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從而改變我們現在制造業的結構。”
朱森第強調,未來十年要抓好“三個制造”,即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這些都離不開工業強基和質量品牌提升。
其中,綠色制造將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綠色制造重點任務有四項: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示范推廣;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示范應用;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示范應用;綠色制造體系構建試點。
通過服務型的制造,把中國制造業從現在的中低端和生產型制造提高到中高端。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調結構、促轉型、構建服務+產品的模式,培育我們制造業發展的新能力。
那么服務型制造如何來推進?未來中國的制造業是什么樣的制造業?朱森第認為,當下的制造業還是在銷售產品,今后的制造業是服務+產品相結合。他說,現在我們是為了滿足功能要求,將來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服務。
朱森第同時表示,在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為策應的時候,還要同時關注綠色制造的關鍵技術及服務型制造的關鍵技術,這些技術都有利于我們有效推進服務型制造,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的發展。所以,要通過《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和實施,通過“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在制造業里面融入云計算、大數據等新的技術,把制造業變成先進制造業,提供有效的供給。期間,國內的企業,要把以價取勝轉變為以質量取勝,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開拓國際市場,進而推動中國制造一步一步由大做強。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本次論壇由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綿陽市人民政府、中國(綿陽)科技城管委會主辦,由綿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與上海聞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主題是“創新智造,綠色發展”,旨在為制造業深化改革建言獻策,為企業轉型把脈問計,打造一場 “三化三性”,即全面化、國際化、服務化;專業性、先進性、高端性的高端學術交流論壇。
(來源:互聯網)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