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陜西省西安市設立西安合作發展基金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首期規模500億元,其中政府出資代表和管理人共同出資不低于10%,社會資本出資不高于90%。基金采取母子結構有限合作形式,母基金下設基礎設施、事業發展、產業引導、區域發展等若干平行子基金。
(二十八)四川省成都市利用財政科技經費與社會資本協同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升級,通過研發資助、投資補助、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進一步降低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成本。
(二十九)上海市出臺《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提出“兩個不低于”。用于企業的各類專項資金中,中小企業的支持比例不低于1/3;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比例不低于1/3。
(三十)廣東省通過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完善服務平臺建設,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方式,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三十一)湖北省積極開展“春風行動”,搭建政、銀、保、企合作平臺,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建立重點項目“綠色通道”,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用工、用地等問題。
(三十二)重慶市搭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通過設立市級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各區縣設立區域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等,為廣大中小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服務。
(三十三)甘肅省依托門戶網站,建立省級層面統一公開的銀企對接信息共享平臺,為銀行和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具時效性、針對性和差異化的融資對接服務。
(三十四)江西省組織40余戶省內非公有制企業抱團投資60余億元,按照“市場運作、會員自愿、風險可控、民主決策”的原則,建立“同心谷•贛商之家”,為贛商回鄉發展提供支持。
三、深化細化政策措施,吸引民間投資進入更多領域
(三十五)福建省、廣東省等結合本地實際,出臺系列配套政策,放寬市場準入,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商貿流通、國防科工等領域,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范圍。
(三十六)海南省(三亞市)對民間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市政公用等領域不設任何門檻,申請進入的民間投資項目均按照《三亞市社會投資項目進入推進工作流程》積極推進。
(三十七)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重慶市等設立民營企業投資引導基金,在市政基礎設施、先進裝備制造、低碳環保、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扶持創新型企業發展。
(三十八)浙江省出臺《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扶持和科技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專利權質押等擔保方式創新,全省專利權質押貸款余額超過36億元。
(三十九)福建省發揮養老產業基金杠桿作用,批準設立省養老產業投資基金,投向養老基礎設施建設、養老綜合體建設、養老產品開發等項目。
(四十)江西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公路、港口碼頭等建設,吸引民間資金參與建設了4個公路樞紐和贛江龍頭山樞紐、九江港、南昌港口碼頭等項目。設立市場化運作的省級鐵路產業基金,吸引民間投資216億元。
(四十一)重慶市利用市級財政科技資金設立獎勵性后補助,引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自主確定研發內容、自行投入研發經費、主導開展研發活動,以企業技術創新及其產品(服務)收入為主要依據,實行效益優先、多維評價,采取擇優分檔方式給予補助。
(四十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通過“引導投資+直接投資+投貸聯動”方式,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引導民間投資參與紡織服裝產業發展。
(四十三)江西省支持民間投資進入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全省所有燃氣企業和50%的供水企業項目采取特許經營方式,實現市場化運作。
(四十四)福建省引導民間投資,組織實施投資工程包,采取“肥瘦”結合方式,將利潤低、甚至可能虧損的項目,與利潤高、收益好的項目組合打包,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多元化發展。
四、營造公平透明市場環境,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四十五)江西省、江蘇省(無錫市)等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減輕企業在稅費成本、融資成本、人工成本、醫療保險繳費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的負擔。
(四十六)江蘇省(宿遷市)深化涉企收費改革,全面清理調整涉企收費項目,對新辦工業企業、小微企業實施事權范圍內“零收費”政策。
(四十七)福建省全面落實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國民待遇原則,確保民營企業在價格政策上與其他類型企業享有同等待遇。
(四十八)湖南省長沙市推行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供應方式,以及“彈性土地出讓年限”的供地政策。允許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分幢分層辦理產權分割登記手續。對現有工業用地,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出讓金。
(四十九)重慶市開展地票改革試驗,降低用地成本。先后出臺《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暫行辦法》等60個政策性文件和12個技術性文件,建章立制、依規推進。完成新一輪農村土地房屋登記發證工作,確權頒證、夯實基礎。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復墾,提供有保障的地票來源。
五、多措并舉,加大對民營企業支持力度
(五十)天津市按照“宜控則控、宜參則參、控則有為、參則有序”和開放性、市場化原則,全方位、多渠道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13年以來,連續三年集中組織三批300余戶國有企業在門戶網站和產權交易中心披露信息、公開推介。
(五十一)遼寧省(本溪市)政府為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牽線搭橋,探索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優勢開拓新業務,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五十二)黑龍江省結合省情大力推進農民創業,依托農業大省資源,采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互聯網+農業”行動、加強農民創業指導服務等措施促進農民創業。
(五十三)江蘇省(丹陽市)通過加強服務引導,完善產業發展布局,積極創新服務,為企業創造良好生產經營環境,將眼鏡行業打造成丹陽市的一張名片。
(五十四)福建省積極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出臺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促進工業穩定增長“十二條”措施,提出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行動計劃,開展企業技術改造風險補償貸款業務試點。
(五十五)福建省(莆田市)引導創新創業,實施獎勵政策,對列為省引進重大研發機構資助的項目,按省資助金額的1:1配套,對列為省重大科技成果購買補助的項目,按省資助金額的50%配套補助。
(五十六)湖北省加強對上市后備企業的培育,實施“金種子”計劃,建立企業上市綠色通道制度,鼓勵企業到滬深交易所和境外上市融資。
(五十七)四川省(宜賓市)采取政府籌建、專業運營、按效付費模式,集成產業政策、體現“創客精神”、打造“創客空間”,促進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健康發展。
(五十八)云南省實施“兩個10萬元”微型企業培育工程,積極鼓勵“雙創”,帶動企業投資約26億元,就業人員68400人。
(五十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百家重點成長型企業”培育工程,將成長性好的民營企業滾動列入培育企業名錄,加大輔導力度。
(六十)江西省開展“民企入贛”系列主題招商活動,舉辦全國知名民營企業助推江西發展升級大會,吸引民營企業家到江西創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