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開展了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行動。北京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達到80%。
北京奧運,垃圾無害化處理
在奧運場館的建設中,北京第一次提出了對所有生產和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在各個場館工地,施工方必須對工地建設污水和生活污水進行回收利用,并建立密閉式垃圾站,對固體垃圾及時清運。廢舊電池、墨盒都要單獨存放。生活垃圾也要分類封閉管理。
開幕式相關場館及奧林匹克公共區生活垃圾按照餐廚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并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充分體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
倫敦奧運,場館利用率高
倫敦在舉辦奧運會前就開始思考如何從“奧運模式”轉向“遺產模式”,奧運園區的選址和建設都是以此為衡量標準的,做到奧運公園在賽后仍能繼續發揮作用,場館的利用率得到顯著提高。
在奧林匹克公園建設之中,由于這塊原為工業區,土壤受到污染、地下水積聚,成為倫敦奧林匹克公園建設面臨的最大挑戰。但是,英國在申辦材料中強調了工業污染場所的清理工作。奧林匹克公園現場的清理項目使用了可持續發展技術,對90%以上的拆遷材料和80%的土壤進行回收和再利用。這種措施減少了材料在當地的運輸里程,只有少量受污染的材料被運往垃圾填埋場。
筆者發現,倫敦街頭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都安裝了智能垃圾桶。這款與眾不同的垃圾桶配置了LCD顯示屏,滾動播出與奧運會相關的各種資訊。這款垃圾桶還是一個無線網絡基站,可以為附近的手機用戶提供無線網絡信號。它還可以在垃圾滿了之后向衛生清理部門發送信息,通知清潔人員及時處理。這款垃圾桶還可自行供電,能源來自于頂部的太陽能電池板。在倫敦奧運會之后,奧林匹克公園重新對公眾開放。截至2015年,已累計接待了500萬名游客。除主體育場“倫敦碗”之外,園區內的其他7大永久性建筑都已完成改造,并在陸續承辦各類體育賽事和商業活動。而主體育場也將成為英超西漢姆聯足球俱樂部的主場,為這一地區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里約奧運,激勵居民回收垃圾
今年,里約奧運會也十分注重環境保護,并將其落實在場館建設、交通、能源管理等各個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筆者發現,除了鼓勵觀眾和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賽場之外,里約奧組委還將場內銷售的食品包裝采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用生物柴油為發電機提供動能,改進通風系統減少空調使用率,降低碳排放量。此外,在奧運區域內,所有垃圾將進行回收處理,并有償招募了約300名廢品回收工,將收集的廢物垃圾派送給回收商的合作伙伴,達到低碳環保的效果。
另外,里約奧運會和殘奧會頒發的獎牌也非常環保,其中金牌所用材料從開采到設計完全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含有環境污染的汞成分;銀牌及銅牌中則使用了30%的可回收材料。
其實,巴西和中國一樣,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與發達國家相比并不高。但巴西的政府非常重視垃圾分類工作,并采取了許多創新舉措。巴西里約熱內盧州尼泰羅伊市出臺了一項新的環保政策,規定居民可以用垃圾換取電費,鼓勵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保護環境。
居民僅需把家里可回收垃圾送到環保部門設立的流動回收站,就可按照垃圾種類和數量享受相應的電費折扣。例如,1公斤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分別可減免1.8和0.4雷亞爾(折合成人民幣約為3.8元和0.8元)的電費。
尼泰羅伊市副市長艾力克斯˙格雷爾認為,巴西垃圾回收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對民眾的教育和激勵。他認為,垃圾分類回收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協作,垃圾兌換電費折扣這項新的嘗試,會大大提高垃圾的回收率,幫助居民養成分類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