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主任范建忠看來,陜西省從1999年開始的退耕還林項目,“成果到底會怎么樣,如何評估成為管理層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此時,遙感監測技術給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科技手段。
近日走進陜西,更直觀的去了解遙感對生態建設的助力與服務。
直觀展示退耕還林成效
陜西是一個南北狹長的省份,雖然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強,但同時也是一個生態脆弱的省份。陜西省最北部是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毛烏素沙漠在環境惡劣情況下會朝南侵蝕,往南的黃土高原因其塬、梁、峁的地形特征,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因此,陜西省退耕還林作為一項大工程實施到現在,成效到底如何?
“林業廳每年上報政府造林面積的數目加起來很大,但實際上森林面積并沒有多少改變。” 范建忠解釋說,由于管理體制等問題,由鄉、縣再到市省的層層上報匯總中,數據的客觀性、準確性、人為干預性受到影響。
根據陜西省最新的衛星遙感監測數據以及氣象監測數據表示,由于陜西省近幾年的總體氣候條件不利于植被生長,陜北地區植被覆蓋度較2013年減少了6.7%。
遙感監測技術解決了監測和數據準確性的問題。
范建忠表示,遙感監測用技術手段解決實際的數據問題,在短時間內長期獲取植被信息。速度快,成本小,客觀真實。且作為第三方提供的數據,同時實現了體制和技術上的客觀性,真實客觀的展示了退耕還林所取得的成效。
守護沙漠綠洲紅堿淖
紅堿淖位于陜蒙交界的毛烏素沙漠上,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生態環境良好。但近年來,紅堿淖水體不斷萎縮,有專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未來的紅堿淖將變成第二個羅布泊。
據介紹,紅堿淖的湖水來源主要靠降水和上游河流的補給,自21世紀80年代以來,紅堿淖地區的降水沒有多少變化。
記者從遙感監測圖上看到,紅堿淖的兩條來自內蒙的重要補給源的水體上游建了兩個攔截壩,把水攔截到了內蒙境內,補給水源由充沛到斷流。再加上當地高產農業開發區抽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湖泊水下滲速度加快。紅堿淖水體面積逐漸萎縮,對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范建忠說,運用遙感技術,陜西省對紅堿淖近20年來的水體變化監測結果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12年,紅堿淖被列入全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連續三年每年投入2億元用于紅堿淖的生態環境保護。
而最新的遙感監測數據顯示,紅堿淖水體2015年較2014年萎縮0.19%,首次控制在1%以內。
助力生態綜合治理
“生態是一個綜合的理念,把植被、水體、大氣進行綜合的評估,才能總結出生態的狀況。”范建忠說。
據最新遙感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陜西省氣溶膠光學厚度均值與去年相比下降了7.5%,高污染范圍大大縮小,空氣質量有較大提升。
陜西省氣象局副局長薛春芳表示,從目前氣象服務逐漸多樣化的趨勢來看,遙感技術的職能擴展與轉變也必然同期進行。
據了解,陜西省衛星遙感業務“天眼計劃”實施方案中,將形成“兩級業務、三級服務”的發展構架,開展生態環境遙感本底調查和動態監測、環境災害遙感監測、農業遙感技術研發和應用等項目,助力生態綜合治理與發展。
標簽:遙感監測技術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