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揚州市耕地質量保護站了解到,由該站承擔建設的“全國農產品(000061,股吧)產地安全信息管理系統”(簡稱全國信息系統),已通過專家組論證。這一信息系統,可以實現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數據管理、分析和應用。
作為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者,揚州耕地質量保護站(簡稱市耕保站)也成為全國的數據中心。
揚州建成“全國信息系統”,全國共130萬個土壤普查點
產地安全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2012年,農業部、財政部聯合部署了“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其中涉及四方面內容,一是在全國布設130萬個土壤普查點位,對PH、鎘、汞、砷、鉛、鉻進行全面監測;二是在產地安全區劃的基礎上,布設15.25萬個國控預警監測點位,開展動態例行監測;三是在湖南等九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3萬畝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示范;四是在湖南等四省(直轄市)開展1萬畝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劃分試點。其中,土壤普查工作是整個“重金屬項目”的重中之重。
市耕保站站長張月平說,隨著我國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監測工作的開展,監測數據信息“海量增長”(指數型增長),而信息系統建設相對滯后,導致數據管理效率低,利用率差,影響了數據的統計、評價和成果展示等。在此背景下,2014年,由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牽頭申報的公益性行業(農業)項目——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安全評估技術與設備開發正式立項,揚州市耕保站作為項目參加單位之一,承擔了“農產品產地監測數據庫構建及數據分析研究與應用”研究任務。經過幾年努力,市耕保站建成了“全國信息系統”。 監測評估土壤重金屬是否超標,還可繪制“重金屬分布圖”
作為“全國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地,揚州自然成為全國數據中心。
據介紹,“全國信息系統”用戶至少要完成數據錄入與上報、數據審核、數據應用等三個流程。“如一個縣某個地方的土壤,某一項數據與其他地區有明顯差別(異常值),信息系統就會自動提醒。”在數據應用方面,“全國信息系統”除可完成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等統計功能,還能進行土壤評估、協同評估、區域安全性劃定等安全評估功能。
土壤評估,“全國信息系統”根據錄入的監測結果,對土壤重金屬含量進行的安全評估,“當然,土壤評估并不能證明土壤安全與否,以鎘為例,土壤評估評定一塊土壤中鎘超標,但不意味這塊土壤種出的糧食就鎘超標,因為這塊土壤中鎘有效態含量低,也就是說,可被植物吸收的鎘含量并不高,種出來的農產品同樣是安全的。”
協同評估,“全國信息系統”綜合土壤環境和農作物特性進行安全評估。張月平說,不同的植物,對重金屬的敏感度不一樣,以人們常吃的蔬菜、大米和小麥為例,蔬菜最敏感,大米次之,小麥隨后,“某地土壤重金屬超標,不能種植蔬菜,但種植大米或小麥,它依然是安全的”;當然,同一植物不同的品種,對重金屬的敏感度也可能不一樣的。
區域安全性劃定,即把某一地區土壤按照“無風險”“低風險”“中度風險”“高風險”等進行劃分。
張月平說,“全國信息系統”還設置了“專題制圖”,該制圖功能基于GIS平臺,依據普查監測結果和評估結果進行制作。比如重金屬鉻,“全國信息系統”通過對某地土壤監測結果的分析,可以繪制出一張重金屬鉻的分布圖,通過看圖一目了然。
多知道一點,產地土壤重金屬咋普查?
與其他土壤普查不一樣,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普查,普查對象分為三類:一是一般地區,這類地區的耕地一般是安全的;二是重點地區,這類地區的耕地有污染點源,如城市周邊、工廠或廢棄工廠等;三是污染地區,這里主要是針對用污水灌溉的耕地。對于重點地區和污染地區,普查時都會加密采樣。土壤樣本統一送往監測單位進行重金屬檢測,從而得到相關數據。這些數據是“全國信息系統”的基礎數據。
“全國信息系統”有三類用戶 全國用戶:項目執行工作組,負責匯總管理全國數據,對數據進行分類查詢、統計分析和專題制圖等,擁有錄入、查詢、編輯、分析、管理、開發等全國權限。 省級用戶:各省級農業環境監測機構,負責匯總本轄區數據,對本轄區數據進行分類查詢、統計分析和專題制圖,并按照項目執行工作組的要求,及時上報數據及相關結果等,擁有本轄區范圍內數據的錄入、查詢、編輯、分析、管理等權限。 基層用戶:各地市級、縣級農業環境監測機構或其他本系統基層機構,負責錄入本轄區數據,并按省級用戶要求及時上報數據及相關結果等,擁有本轄區范圍內數據的錄入、查詢等權限。作為“全國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地,揚州自然成為全國數據中心。
標簽:“全國信息系統”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