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科博會活動之一——綠色發展博士高峰論壇上,如何更有效地處理污水成為一大熱點。
“未來的污水處理廠應該叫做‘News’!”來自北京建筑大學的博士郝曉地帶來了未來污水處理廠的全新概念,這個概念發源于國外。
不過,這個“News”不能直接翻譯為“新聞”,而是需要將其拆分來理解——未來污水處理廠將是營養物(Nutri-ent)、能源(Energy)與再生水(Water)的制造工廠(factories)。
郝曉地解釋說,目前的污水處理廠,在把污水變成達標可排放水的過程中,把很多寶貝也“倒掉”了,比如,污水中含有磷元素這樣的營養物質,過去只是簡單地將其從水中去除,而未來的方向,應該是將其從污水中提取出來進行再利用。此外,污水中的無機砂礫、纖維素一類的難降解物質等,都可以“撿”回來加以利用。
污水處理過程中又如何產生能源呢?答案的關鍵在于,污水是一種有溫度的水。污水本身所含的熱量可通過水源熱泵轉換出大量熱/冷能,不僅可貢獻于碳中和運行,還能向社會輸出熱/冷量。
而有機物及營養物回收完成后,也即完成了傳統污水處理的主要目標,剩下的資源則是再生水。
由此看來,未來污水處理廠更加強調資源和能源的回收,符合綠色發展的理念。從工藝上來看,“News”理念下的污水處理廠并不需要非常復雜的技術,更重要的是改變觀念。目前實現這一全新理念的污水處理廠在荷蘭等地已有樣本,“希望能盡早看到國內樣本。”郝曉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