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裝網訊】】繼游戲直播、秀場直播的“百播大戰”后,電商網站紛紛把目光投向了網紅和直播,“電商+直播”或將成為今年電商秋季的主打。
有業內人士認為,直播既能通過內容吸引用戶,還能提高轉化率,讓用戶邊看邊買。但也有人認為,直播炒作成分大,很難形成常態。
2016年被稱為網絡直播元年,隨著一大批“網紅”和明星直播效應的凸顯,電商迅速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商機。目前,天貓、蘇寧易購均已上線直播。唯品會發力“原創視頻+導購直播”,宣布從“時尚特賣平臺”升級為 “時尚生活方式平臺”。京東也即將上線直播頻道。
“直播這個模式,將成為電商的標配。”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如此評價。曹磊告訴記者,中國大部分的電商平臺現在都遇到了一個“尋找流量”的瓶頸,“一、二、三線城市挖掘殆盡,四、五線城市再到農村要發展用戶難度又比較大,獲取用戶的成本太高,現在直播平臺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流量入口。” 與映客、斗魚等平臺完全不同,電商引入的直播是輔助售賣的工具,目的是為平臺帶來額外流量,提高銷量和打開率。
本報記者調查多個電商平臺發現, “電商+直播”還處于野蠻生長階段。記者昨日登錄洋碼頭APP看到,直播頁面賣家發出的圖片僅僅是產品細節,有些標注了自己的地點,而不少賣家并沒有標注自己的位置。不僅如此,有的直播也僅是圖片,并無賣家直播進店到選購以及購買小票等細節。網購達人黎女士向本報記者抱怨;“洋碼頭的直播我基本不看,它的APP老是打不開,不知是不是直播占了服務器資源?”
此外,電商直播可適用的商品種類現階段主要還是集中在服裝、美妝等產品。且直播的成本較高。某技術服務商告訴本報記者,不包括明星、網絡紅人的高額出場費,電商直播的每G寬帶為1萬~2萬元。而為了不影響網民瀏覽APP的速度,有的電商平臺要為直播專設服務器。
黎女士嘗試過“邊看邊買”的模式,她說,覺得就像網絡版的電視購物,都是主持人將粉絲導流到第三方的電商平臺,然后在上面消費。商家的這種變現形勢雖然有一定的樂趣,但是網友的熱情持續時間很短。
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研究咨詢中心副主任李易也認為,電商直播,其實是網絡版的電視購物。不同的是,互聯網直播可以通過計算了解到觀看人數,并通過獎勵把觀眾變成真實有效的用戶,可以直接反映出鏈接的效果,這對積累用戶數據還是很有價值的。
“這一形式短期作為一個噱頭炒作還可以,但是要把它當成一個穩定的商業模式恐怕不妥。”李易表示,根據他的觀察和判斷,直播很難形成常態。
電商專家魯振旺認為,直播在電商中不會很快轉冷。用戶喜歡通過手機跟網紅或者明星接觸,而把一些產品信息嫁接到直播里面又非常簡單,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短期之內這種形式不會消失。但是,直播更多的是起到一種品牌傳播的作用,對于賣貨不能有太多奢求。
9月9日,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機構依法開展直播服務,未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機構和個人將面臨直播的門檻,即直播機構需要“持證上崗”。剛剛火爆起來的“電商+直播”模式是否會很快遇冷?
業內認為,《通知》主要是指通過互聯網對重大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體育等活動、事件的實況進行的視音頻直播,跟電商平臺的直播關系不大。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