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活性污泥的間歇培養法
間歇培養法是將污水注滿曝氣池,然后停止進水,開始悶曝(只曝氣而不進水)。悶曝2~3天后,停止曝氣,靜沉1~1.5小時,然后再進入部分新鮮污水,水量約為曝氣池容積的l/5即可。以后循環進行悶曝、靜沉、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進水量立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每次悶曝的時間應比上次有所減少、即增加進水的次數。
當污水的溫度在15~20℃時,采用這種方法經過15天左右、就可使曝氣池中的污泥濃度超過1g/L以上,混合液的污泥沉降比(SV)達到15%~20%。此時停止悶曝,連續進水連續曝氣,并開始回流污泥。最初的回流比應當小些,可以控制在25%左右,隨著污泥濃度的增高,逐漸將回流比提高到設計值。
2什么是活性污泥的連續培養法
連續培養法是使污水直接通過活性污泥系統的曝氣池和二沉池,連續進水和出水;二沉池不排放剩余污泥,全部回流曝氣池,直到混合液的污泥濃度達到設計值為止的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三種:低負荷連續培養法;高負荷連續培養;接種培養。
3什么是活性污泥的馴化
活性污泥的馴化通常是針對含有有毒或難生物降解的有機工業廢水而言。一般是預先利用生活污水或糞便水培養活性污泥,再用待處理的污水馴化,使活性污泥適應所處理污水的水質特點。經過長期馴化的活性污泥甚至有可能氧化分解一些有毒有機物,甚至將其變成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馴化的方法可分為異步法和同步法兩種,兩種馴化法的結果都是全部接納工業廢水。異步馴化法是用生活污水或糞便水將活性污泥培養成熟后,再逐步增加工業廢水在混合液中的比例。毎變化一次配比,污泥濃度和處理效果的下降不應超過10%,并且經過7~10天運行后,能恢復到最佳值。同步馴化法是用生活污水或糞便水培養活性污泥的同時,就開始投加少量的工業廢水,隨后逐漸提高工業廢水在混合液中的比例。
對于生化性較好、有毒成分較少、營養也比較全面的工業廢水,可以使用同步馴化法同時進行污泥的培養和馴化。否則,必須使用異步馴化法將培養和馴化完全分開。
4活性污泥所需營養物質的比例是多少
從分析微生物菌體中元素比例得知,合成菌體時,在需要25份C的同時還需要5份N或1份P。因此,好氧法處理有機廢水時,所需營養比例大都按C:N:P=100:5:1來衡量。在實際的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對廢水中C、N、P的需求并不是固定的,它與污泥的種類和污泥產率有關,而這又與工業廢水的性質和處理系統的運行方式有關。有關研究證明,對于好氧生物處理工業廢水營養物質的比例可以為C:N:P=(100~200):5:(0.8~0.1),對于厭氧生物處理,工業廢水營養物質的比例可以為C:N:P=(500~800):5:(0.8~0.1)。
一般情況下,厭氧生物處理比好氧生物處理工業廢水所需的營養比例,N、P的含量可以降低很多。生物處理系統的泥齡越長,微生物所需的N、P比例越低。生物處理系統的污泥產率越低,污泥所需的N、P比例也越低。
5為什么處理某些工業廢水時要投加營養鹽
某些工業廢水污染物成分單一,比如農藥生產廢水、造紙廢水及許多化工廢水污染物只有其生產過程的添加劑和副產品等,再加上其中生活污水的比例很低,幾乎沒有其他營養成分,因而這樣的水質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非常不利。從化驗結果來看,這些工業廢水的CODcr或BOD5值往往高達數千mg/L,甚至幾千萬mg/L,而N、P等營養元素的含量幾乎接近于零。為了成功地利用生物法處理這些工業廢水、必須使參與分解氧化有機物的微生物獲得必要的營養,向廢水中補先其所缺乏的營養鹽。
6什么是活性污泥法,其基本流程是什么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利用活性污泥中懸浮生長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質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是一種應用最廣泛的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其凈化污水的過程可分為吸附、代謝、固液分離三個階段,由曝氣池、曝氣系統、回流污泥系統及二次沉淀池等組成,其基本流程如下圖所示。
7活性污泥法有效運行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活性污泥法有效運行的基本條件是:
(1)污水中含有足夠的膠體狀和溶解性易生物降解的有機物,作為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2)曝氣池混合液中有足夠的溶解氧。
(3)活性污泥在曝氣池內里懸浮狀態,能夠與污水充分接觸。
(4)連續回流活性污泥、及時排出剩余污泥,使曝氣池混合液中活性污泥保持一定濃度。
(5)污水中有毒害作用的物質的含量在一定濃度范圍內,不對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繁殖形成威脅。
8活性污泥法有哪些運行控制方法
活性污泥法的控制方法有污泥負荷法、SV法、MLSS法和泥齡法等四種,這些方法之間是相互關聯、而不是對立的,往往同時使用,互相校核,以期達到最佳的處理效果。
(1)污泥負荷法。污泥負荷法是污水生物處理系統的主要控制方法,尤其適用于系統運行的初期和水質水量變化較大的生物處理系統。但此法操作復雜,水質水量波動較小的穩定運行城市污水處理廠一般采用其他控制方法,只是定期用污泥負荷法進行核算。
(2)MLSS法。MISS法是經常測定曝氣池內MLSS的變化情況,通過調整排放剩余污泥量來保證曝氣池內總是維持最佳MLSS值的控制方法,適用于水質水量比較穩定的生物處理系統。
(3)SV法。對于水質水量穩定的生物處理系統,SV值能代表活性污泥的絮凝和代謝活性,反映系統的處理效果。
(4)泥齡法。泥齡法是通過控制系統的污泥停留時間最佳來使處理系統維持最佳運行效果的方法。
9活性污泥法日常管理中有哪些需要觀測的項目
(1)對活性污泥狀況的鏡檢和觀察。
(2)觀察曝氣效果。
(3)曝氣時間:曝氣時間以處理出水達到排放標準為條件,要根據進水水量、水質及曝氣池容積等因素,按照運行經驗確定一最佳值和最佳范圍。
(4)曝氣量(供氣量)。
(5)曝氣池混合液30min沉降比SV。
(6)剩余污泥排放。
(7)回流污泥量。
(8)觀察二沉池。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