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市場評述 > 正文

全球經濟告別超級周期 中國靠什么成制造強國?

作者: 2016年09月19日 來源:中華機械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全球經濟正在進入全新的周期,過去以人口紅利為動力的時代正在遠去”,這是德意志銀行近期發布的報告提出的警示。  廉價勞動力優勢不再明顯制造業成本最低的不是中國  這份報告認為,過去35年間,中國和印度“

  “全球經濟正在進入全新的周期,過去以人口紅利為動力的時代正在遠去”,這是德意志銀行近期發布的報告提出的警示。

  廉價勞動力優勢不再明顯制造業成本最低的不是中國

  這份報告認為,過去35年間,中國和印度“10億廉價勞動力”,以及發達國家35-54歲高生產率工人,共同造就了超長的全球超級周期,然而這些因素正在反轉。現在,全球人口紅利的遠去,將導致“持續的低收入增長,高負債水平”。

  在過去這場全球超級周期中,勞動力成本低廉成為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的一大優勢,如今的形式的確已經大不一樣。最新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顯示,當前制造業成本最低的國家依次為印度尼西亞、印度和墨西哥。

  今后三十年是中國制造彎道超車的機遇期

  當前,世界經濟和產業格局正處于大調整、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這是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在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看來,今后三十年,正是中國制造彎道超車的難得機遇。

  周濟:中國制造業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完全可以實現戰略性的重點突破、重點跨越實現與西方最發達國家并行和超越,我們要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彎道超車跨越發展。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2014年工業增加值在GDP占比達到35.85%,在主要經濟體中,比重最高,而到了2015年同樣也是超過了30%的占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作為大國經濟體,中國不能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制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的活力之源、強國之本。

  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是中國制造仍然大而不強。數控機床產量占世界的38%,可90%的數控系統要靠進口。質與量的巨大反差背后,是“中國制造”在產業鏈的低附加值區域徘徊。

  “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中國怎么走?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看來,中國制造不能再一味追求規模擴張,要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

  王一鳴:再像過去一樣追求數量擴張、追求規模擴張,這種傳統的模式可能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發展的需要,我們要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的階段,產業發展模式也要從鋪攤子為主轉向上臺階為主。核心是要邁兩個臺階,一是產業升級要邁一個臺階、創新也要邁上一個新臺階。

  步伐一:加快產業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就指出,適應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必須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

  苗圩:適應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更好的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必須從供給側發力,努力的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提高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

  江蘇擁有數量眾多的大中型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創造了全國近七分之一的工業增加值。對于如何找準制造業升級的發力點,江蘇有獨到的做法。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徐一平:

  徐一平:傳統產業是江蘇的老底子,占制造業的60%以上,傳統的產業在不斷的改造升級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它的潛力和發展。我們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將實施技改工程,省政府也專門制定了文件,十三五期間將以普惠制的財經支持來支持規模以上企業實現新一輪的技術改造,將實施企業裝備升級計劃、企業互聯網化提升兩大計劃。

  步伐二:抓住創新驅動

  另外,同樣也要抓住創新驅動這個關鍵,把創新作為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動力。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從企業家的角度談到中國制造轉型的方向,他說,企業經營者要從觀念上有所創新,制造業應該從規模經濟轉向體驗經濟。

  張瑞敏:我認為所有的制造業不光是海爾,都應該向體驗經濟轉型。傳統時代企業所有的目標都是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什么?就是做大做強。體驗經濟和傳統經濟最大的不同,傳統經濟是以我為中心,體驗經濟必須是一個平臺,企業和用戶在一個平臺上,從原來分銷制要變成產銷合一,所以說觀念上要改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中國正在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最關鍵的一步是要突破創新發展的瓶頸。

  王一鳴:下一步從追趕到并跑階段,有些領域進入并跑就要進入前沿的拓展型的增長階段。這個階段創新能不能突破、創新是否足夠的活躍,創新的成功概率有多大,對質量追趕階段最為關鍵。

  貫徹中國制造2025還有四點要加快落實

  《中國制造2025》正式印發至今已有一年多時間,根據工信部部長苗圩的介紹,下一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改革精神,還有四點要加快落實。

  一是著力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處理無效和低端的供給;第二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品牌,加快國內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并軌;三是效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釋放微觀主體發展的活力;四是推進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化解供需結構錯配的矛盾。

(來源:全球五金網)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