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過濾網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一直是我國政府工作的重要一部分,這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的環保政策,在環境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環保企業的整治也成果顯著,不過這對于企業而言,無疑是要動場“大手術”。
環保政策將會對環保企業進行一次大洗牌
據了解,目前全國共有環保公司53000多家,但多數以中小企業為主。舉個例子,目前,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從事大氣、固廢、水務及環境監測、檢測等環保業務的企業共計僅有59家,這一數字,在環保企業中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另外,收入水平低也正拖著我國環保企業的后腿,從2015年的收入來看,59家上市環保企業,銷售收入僅為11.6億元,平均下來,一家不到2000萬。
在不少環保企業看來,“繁華的背后,一堆人會哭”,的確,就目前而言,繁華的正式央企、大型國企等企業。這些企業資金雄厚、融資能力強,在市政類項目、工程領域有著天然的優勢。這對于民資環保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從現在的市場環境看,環境監測、檢測是增長最為迅速的環保細分領域,但在這一領域,能數得出的幾家上市企業也就雪迪龍、聚光科技、華測檢測、先河環保等,小企業根本沒有辦法躋身其中。
而隨著“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等政策的出臺,環保小企業由于自身實力的不足,很難在這場企業“保衛戰”中有所作為,最后,被清洗的企業也肯定不在少數了。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環保行業并購就達到52起,規模近300億元。而截至8月中旬,2016年我國發起設立的環保產業并購基金達20只,涉及19家企業,規模接近400億元,幾乎相當于去年全年的規模。在這些大規模的資金流動中,小企業估計也就只有望洋興嘆的份。
在這場環保戰中,行業清洗是必不可少的。但這是不可避免的,政策方面,目前還是很支持企業兼并重組的。一方面,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環保產業結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強強聯合,壯大我國環保企業的實力。總而言之,陣痛不可避免,但未來的光明也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云海 QQ:2355962929)
推薦閱讀:代理采購 2016年廈門98投洽會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