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國外很多石墨烯的研究在一些領域進展得很深入,而研究人員非常低調,并沒有取得一點技術進步就奔走相告,或者夸夸其談。
據說,國外很多石墨烯的研究在一些領域進展得很深入,而研究人員非常低調,并沒有取得一點技術進步就奔走相告,或者夸夸其談。盡管目前中國石墨烯專利的數量居于世界領先,產業應用方面占有一定優勢,但是細細掂量國外那些努著勁兒促進石墨烯產業化的軟實力,不禁隱隱擔憂其未來可能迸發出超越我們的加速度。
那么,國外在加速石墨烯產業化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呢?帶著這一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歐盟“石墨烯旗艦項目”國際評審專家、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孫立濤教授。
構建無國界科學管理體系
歐洲委員會9月初在其上公布了對2013年1月啟動的“未來和新興技術(FET)項目”之一——“石墨烯旗艦計劃”的評估結果,認為此計劃通過建立伙伴關系和聯盟成員等形式實現了與企業的對接,通過專利申請、技術原型和企業/學術合作等途徑,獲得了一整套具體的技術機會。由此,項目將獲得額外的資金資助,以進一步開展突破性的研究工作。
歐盟“石墨烯旗艦項目”國際評審專家組中,吸納了兩位中國專家,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孫立濤教授即是其中一位。他指出,歐盟“石墨烯旗艦項目”構建的科學管理體系,對加速石墨烯產業化非常有益,值得借鑒。
首先,這個項目打破國家之間的界限,將歐洲很多國家組織起來,初始成員包括來自17個國家的75個學術和工業合作伙伴,目前成員已發展為23個國家的150多個合作伙伴,且其中約三分之一是產業合作伙伴,根據不同國家的特點整合資源,夯實其工程實力。
其次,這個項目頗有章法、不急不躁。根據石墨烯科技發展路線圖,計劃設定10年,斥資10億歐元。前5年以高校和研究院所做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后5年主要是企業發展應用產品,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逐步展開。
再有,該項目研究范圍十分廣泛,在初始階段項目征集中梳理出石墨烯的13個具有發展前景的領域,涉及健康環境、光電器件、柔性器件、能源存儲與轉換、復合材料、生物醫學等等,規劃詳盡。
孫立濤說:“歐盟與中國在疆域上差不多,很多國內省市之間不妨參照歐盟旗艦計劃以合作項目的模式共同發展,避免同質化現象造成重復建設的資源浪費。”
有大企業為基礎科研撐腰
利用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制備的半導體器件,體積將非常小,而用基于現有工業水平制出的工具去操縱它,猶如用鉗子去夾芝麻粒。“所以,若想加快石墨烯的發展,傳統產業結構亟待升級,這就需要大型企業的強有力支撐才能實現銜接。”孫立濤說。
國外大型企業對于石墨烯非常關注。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近300家公司涉足石墨烯研究,包括IBM、英特爾、陶氏化學、通用、杜邦、東芝等公司。而石墨烯核心專利主要由跨國公司申請,美國專利商標局信息顯示,三星在2013年有至少17項專利申請中涉及石墨烯。德國巴斯夫、日本索尼等均投入巨額資金,化工醫藥領域的德國拜耳、飛機發動機巨頭英國羅羅公司也加強了對石墨烯的研發,力圖迅速占領石墨烯產業的制高點。
在搭建產業鏈方面,美國通過良好的創業環境催生了眾多小型石墨烯企業,產業化和應用進展較快,產業布局呈多元化,已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歐盟擁有諾基亞等大型企業及眾多小型專業化石墨烯企業,主要從事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復合材料及相關電子器件等方面的應用,初步的產業鏈結構已形成,未來可能會有爆發性增長。
孫立濤指出:“相比之下,國內石墨烯企業多為處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規模相對較小,制約著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而企業層面的專利數量遠落后于三星、IBM等國外企業。大企業僅有華為在石墨烯的專利和技術開發方面較為重視。因此,在石墨烯研發過程中,國內企業的主體作用亟待進一步加強。”
保有實事求是的科研環境
2014年有一則消息令業內甚是驚訝:西班牙石墨烯公司同科爾多瓦大學合作,開發出充電8分鐘可續航1000公里的石墨烯聚合材料電池,儲電量是目前市場最好產品的3倍。
孫立濤指出:“其實這個‘研究成果’并非直接通過實驗做出,而是經計算推論出來的,當時是相關論文中的一句話。有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將此話當作真的科研成果報道。然而,從實驗室到現實是有差距的,把未實現的事情當真,會給孕育科研成果的環境帶來不好的影響,更會削弱人們對石墨烯未來前景的信心。”
他說,國外做科研的環境較單純,實事求是,做了什么就是什么,沒做到的話不會說,更不會鼓噪吹噓。而相比之下,國內總有人想走捷徑、一步登天;對科研成果的傳播游走于極端,夸大炒作。因此,國內業界亟待營造踏實做事的氛圍,讓真正有實力做研究的人安心做事,這樣才能出好的成果。
最后,孫立濤說,從某種角度而言,實現石墨烯產業化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硬實力也是軟實力的較量,只有扎扎實實地做科研,才能在不久的將來拿出“殺手級”的應用產品。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