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發電機網訊】國家電網近日給環保機構中國綠發會回函,解釋了中國部分地區新能源發電“棄風”、“棄光”的問題。國家電網介紹,2015年國家電網調度范圍內,棄風棄光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肅、吉林等地區。棄風嚴重地區甘肅、寧夏、新疆等在2015年年底前搶裝風電項目,引起了2016年上半年風電消納矛盾。
風力發電還是火力發電 不該是零和游戲
國家電網的解釋緣于不久前綠發會的一次致函,函中綠發會稱多地國網電力公司嚴重的“棄風棄光”行為,使得當地風電、光伏產業發展受制約,燃煤發電排放增加,出現大氣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并懇請國家電網公司重視并給予解決。
綠發會的致函有其背景。在電力需求下降的形勢下,中國的風電企業頻頻遭遇“棄風”。“以前的棄風都說是技術原因,2015年卻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導致。”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對媒體表示,“我們寫過很多材料,但問題沒有改觀。”2016年4月,媒體進一步報道披露,風能專委會正準備啟動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第一例集體法律維權行動,針對地方政府動用訴訟等多種法律手段。
為什么要“棄風”?這似乎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風電的優勢顯而易見,而作為人口大國,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為解決能源工業面臨的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壓力,客觀上要求中國改變能源消費方式、改善能源供應結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系統。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問題上,中國早在2005年便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新能源的地位,應該說風電等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何以現在反而要棄風呢?
國家電網在致綠發會的函中對棄風現象作出了一種解釋:部分風電項目系在2015年年底前搶裝完成,尤其是棄風嚴重的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區,搶裝引起的新能源消納矛盾遂逐漸顯現。
一些風電項目的盲目上馬使供需矛盾愈加突出,的確是當下棄風的原因之一。和光伏一樣,近年來中國的風電產業創造了諸多“紀錄”,但這種紀錄卻留下了正反兩方面的教訓,一方面,風電發展速度和體量已在全球無出其右,另一方面,產業狂飆后的積弊也隨之而生:產能全球第一,“棄風”量也居全球第一。
新能源行業發展的無序,還有“不夠穩定”等技術因素,都可能是棄風的緣由。但新能源之外,另有數據顯示,僅2015年上半年,火電項目新投產2343萬千瓦,同比增長55%。據專業人士測算,全國火電機組過剩投資額在5200億-8000億元之間。與新能源相比,火電的產能過剩應該更為顯著,火電的逆勢擴容提示人們,棄風應該還有另外的原因。
在新能源行業的專家看來,棄風限電的實質是風電發展觸碰到了傳統電力市場的制度性安排,在現有電力體制下,火電有主管部門制定的每年數千小時計劃電量,獲得了事實上的優先發電權。對火電企業來說,當下由于煤炭價格下跌,火電的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多發電意味著利潤的增加,而在“風”與“火”的博弈中,地方政府又有其特殊的考量:在社會對電力總需求不夠旺盛的情況下,相較而言,地方不僅更希望火電多發電,還愿意上馬新火電來增加就業和拉動經濟。
棄風救火,越來越像是一場零和游戲。在這場游戲中煎熬的不僅有新能源行業,更有早已規劃完畢的國家能源轉型的目標。如果說從國家戰略的角度,逐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這一根本方向不可逆轉,那么棄風救火這一現象就應該受到高度重視,并拿出遏制的辦法。
首要者在于提升法律的可操作性,落實《可再生能源法》中規定的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為新能源行業所呼吁;其次是加快電力體制改革,理順新能源與其他化石能源的利益關系,構建競爭性電力交易市場。而對新能源行業來說,如何提升技術和質量,逐步降低成本從而能與傳統能源平價競爭則應是優先考慮的事項。
(責任編輯:倩雯,QQ: 2355779329)
推薦閱讀:代理采購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