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是我國乃至全世界人類活動對水循環擾動強度最大、水資源承載壓力最大、水資源安全保障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京津冀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量呈現顯著衰減的趨勢。”中國水科院水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趙勇9月12日表示。
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11%,但多年平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1%,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9,水資源條件與經濟社會布局極不相稱。研究顯示,京津冀地區年均水資源總量由1956—1979年的291億立方米減少到1980—2000年的219億立方米,2001—2010年年均總量進一步減少到166億立方米;入境水量由上世紀50年代的100億立方米減少到2000—2014年的24億立方米。
為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京津冀地區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趙勇舉例道,目前京津冀地區重要河流主要河段年均斷流260多天,濕地面積較上世紀50年代減少了75%,1980年以來海河南系幾乎無水入海或僅有少量的污水入海,地下水累計超采量超過1550億立方米,形成了3.3萬平方公里淺層地下水超采區和4.8萬平方公里深層地下水超采區,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地下水漏斗”。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和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的相繼通水,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形勢正在發生顯著變化,水資源安全保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要求。“亟須將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開展水資源問題剖析,集成研發水資源安全保障技術,協同制定水資源安全保障方案,整體解決區域水資源安全問題。”趙勇表示。日前,由他領銜的項目“京津冀水資源安全保障技術研發集成與示范應用”,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專項2016年度資助。
據介紹,該項目針對京津冀地區水循環顯著變異、人水關系嚴重失衡和水資源安全保障技術短板,重點聚焦兩大科學問題:一是強人類活動區的水循環演變機理與健康水循環模式,揭示京津冀地區水循環全過程演變機理、過程與規律,提出健康水循環模式與評判標準;二是強烈競爭條件下水資源多目標協同配置,開展京津冀地區多水源多目標協同配置,推動建立健康的自然—社會水循環系統。
對此,趙勇進一步解釋,無論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問題的表現形式如何,均可歸結為水循環過程的演化與失衡問題,而保障水資源安全所開展的各類水事活動,本質上也都是針對流域水循環過程的調控行為,因此揭示京津冀地區水循環全過程演變機理、過程與規律,是開展京津冀水資源科學調控和安全保障的科學基礎。同時,水資源稀缺地區存在普遍的區域、行業、城鄉、經濟和生態之間用水競爭與利益沖突,如何在水資源有限而需求眾多的情況下,使水資源配置最優是解決強烈競爭地區水資源調配與安全保障的關鍵科學問題。
“通過我們的研究,預期支撐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20%,地下水超采壓采率超過80%,再生水利用量提高到20億立方米以上,緩解京津冀水資源短缺壓力,推動建立健康的自然—社會水循環系統,保障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安全。”趙勇介紹。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