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哈爾濱電氣動力
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6臺出口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的1000MW軸封式主泵機組,正在加緊制造中。公司總經理仲維濱介紹,卡拉奇核電站屬于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工程,這批泵組將于2017年交付使用。
今年5月,哈爾濱電氣動力
裝備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國家核安全局審核,成為國內唯一同時具有軸封型核主泵及其主泵電機、三代核電屏蔽型主泵電機設計制造能力的企業。目前,公司有各類員工1200余人,其中高技能操作人員超過500人。
近年來,哈爾濱把創新驅動當作后發地區爭先的重點,先后入選全國“智慧城市”試點、首批
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和首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記者走訪當地哈爾濱汽輪機廠、哈爾濱鍋爐廠、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等骨干企業發現,面對傳統產業壓力增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重要機遇期,不少企業以技術和創新為引領,在各自領域闖出廣闊天地。
在政府出資一億元成立的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一款噴涂自動化機器人設備正在運行。它能完全模仿成熟工人噴涂流程與技法,將噴涂質量提升40%,職業風險減少95%。集團副總裁蔡德章說,坐擁先進的機器人創新研發平臺,集團成立僅一年半就吸引博士、碩士300余人,人才“南雁北飛”出現回流。
作為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哈爾濱擁有高等院校49所,科研機構500余個,科技實力居全國前列。科技優勢如何變為發展優勢?哈爾濱市科技局局長李志杰說,哈爾濱瞄準科技資源富集的大學院所精準發力,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搭建各類研發、服務、創新創業平臺。
“通過市校聯姻,2012年科技局首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試點,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門支持創新成果本地轉化。目前,與其他大學院校的合作已經全面展開。”李志杰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位創業團隊負責人表示,由于擔心風險,一些社會資本對創新項目的初期轉化有顧慮,不愿介入。在市校聯姻后,政府加強示范引導,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即由政府出資推動高校創新成果落地。待項目轉化取得效果后,社會資本自然會跟進來,形成倍增效應。
一組數據顯示出哈爾濱經濟發展中的積極變化:今年上半年,哈爾濱經濟增速領跑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其中高技術產業增長7%。一系列創新政策也引導了一批科技人員、大學生主動創新創業,過去一年中,哈爾濱新增科技型企業856戶,其中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的企業占1/5。
留法歸來的布衣佰軟件技術有限公司CEO潘聰說,發展環境變好,對留企留人自然產生吸引力。目前潘聰說服幾位在美國和歐洲的大學教授,即將歸國和他一起圍繞衣服、鞋子的數字化智能制造進行研發和成果轉化。